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小说,但对于戏剧文本的分析也同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契诃夫的《海鸥》(1895)、《凡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0)和《樱桃园》(1903)四部戏剧为文本依据,将契诃夫戏剧的时空体概括为以外省庄园时空体为背景,以外来人的都市时空体对外省庄园时空体的冲击为内在冲突根源,以相聚、离别时空体为基本构架方式和情绪渲染手段,以沙龙时空体组织大型复调对话挖掘人物心理“潜流”的多重复杂时空体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看待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冲突、结构及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的《樱桃园》是一部喜剧,但不是一出传统意义的喜剧。它没有一波三折的喜剧性冲突,没有夸张怪癖的人物,没有巧合、误会等常见的喜剧手法,也没有好事终成的大团圆结局,作者通过淡化情节、处理矛盾、设计结局等手法,凸现《樱桃园》不同寻常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契诃夫一生共写了六部多幕剧:《伊凡诺夫》、《林妖》、《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内中除《林妖》由作者后来改写成《万尼亚舅舅》,不大为人所知而外,其余五部作品均见之于文学史。然而,许多研究者在谈论契诃夫的戏剧革新时,总是首先提到《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海鸥》的发表还要早八年的四幕正剧《伊凡诺夫》。文学史家一般都认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初次涉足大型剧作时的产品,各方面都不很成熟,因此在论及该剧时,或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或干脆略而不评。其实,依笔者之见,正因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探索时期的作品,对契诃夫戏剧艺术体系的确立和形成,关系极大,故而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况且契诃夫倾注于《伊》剧的心血,并不亚于上述诸剧。他在致亲友的书信中提到该剧不下十余处,并专门对剧中人物作了长篇解释和剖析,这在契诃夫的写作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大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的《樱桃园》是一部喜剧,但不是一出传统意义的喜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主题思想的传达这三个方面试图来论证该剧中的喜剧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 ,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 ,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 ,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 ,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解读和评论契诃夫的巅峰之作《海鸥》,实质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分析。柏拉图对于真理的索求在契诃夫的《海鸥》中带有差别性的重现,恰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严峻处境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复调性是《占有》最根本的艺术特征,该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各自独立不相融合的对话性声音和意识。作者拜厄特的多元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是其小说呈现复调性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以《占有》中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有关历史可知性的对话,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对话和多视角叙事为例,探讨了该小说中的众声喧哗的景象,以说明《占有》研究中存在大相径庭的各种解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小说《斜阳》巧妙地借鉴俄国作家契诃夫《樱桃园》的主题与创作方法 ,用以反映本国社会现实 ,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 ,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 ,表现了太宰治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探索管子曲《柳叶青》的独奏和伴奏的关系入手 ,对该曲织体的结构形态、复调特征、和声内涵及艺术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其艺术特质与内涵 ,探索管子曲织体配置的艺术规律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尽绵薄之力。文章将《柳叶青》的织体归纳为五个类型 :一、加花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二、减花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三、加花减花交替式支声复调织体 ;四、填充衬托式支声复调织体 ;五、对比式复调织体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脱胎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是他哲学观的升华。契诃夫与巴赫金有着非常接近的哲学美学观 ,其作品中有对话因素 ,小说《姚尼奇》就通过对话展示了姚尼奇从一个尚有一丝志趣的青年蜕变成一个典型市侩的过程 ,表现了他灵魂的堕落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对话特征。"对话"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面揭示小说中作为思想形象的人物个性、思想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以及丈夫与自我的对话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温顺的女性》,更深入地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露丝·尾关的新作《不存在的女孩》中,主要人物处于孤寂隔离的生存状态,充满虚度时光的焦虑感,而小说文本创造了多层多边对话空间,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行了精彩演绎和拓展,让文本内外的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想象各种可能而独立的自我中克服存在的焦虑感,获得更为完整的存在体验。  相似文献   

14.
黄哲伦的"美国华裔三部曲"(《刚下船的人》、《跳舞者和铁路》和《家庭忠诚》)探讨了美国华裔在身份认同中矛盾、复杂的心理及意识冲突。"三部曲"中人物的主体性、结构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彰显了复调艺术的魅力。复调艺术的运用凸显了作为"他者"的声音,也表明了作者的飞散视角。飞散视角有助于美国华裔建立混合身份认同,从而以多元文化为出发点,在美国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契诃夫从剧本《伊凡诺夫》开始,创造了一个被评论家称之为“缺乏中心思想”的“厌倦”人物系列。而关于这一系列人物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过去一般都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加以阐明的。首先它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反映;其次,它的被反映则是契诃夫强烈的“公民责任感”的表现,是作者对其进行的无情揭露与批判。这些观点并不乏其  相似文献   

16.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复调"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入手,揭示该小说所具有的复调特征,进而发掘其丰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在他的小说及戏剧中 ,创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形成了一个女性人物长廊。作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描绘 ,鲜明而尖锐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妇女问题的分类分析 ,观照契诃夫的妇女观 ,再现其历史价值 ,并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