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哀牢夷族属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哀牢夷是两汉时代西南夷中一大族团,共族属是个长期争议不决的问题。自明以来,关于哀牢夷族属之说不下个余种。一曰濮人说。此说又分两种:一是蒲蛮说,明人董难云:“哀牢即今永昌,濮人即今顺宁所名蒲蛮者是也。”朱希祖认为濮水即为澜沧江,因濮族得名,“哀牢为濮族之大宗。”方国瑜说:“哀牢为濮族,后称为蒲蛮,即今布朗、布龙、布饶诸族古代的部落组织。”一是濮越说,其代表为罗香林。二曰泰人说。这也分两  相似文献   

2.
周书灿 《南都学坛》2012,32(1):35-38
《牧誓》记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师曾随武王伐纣,古今学者皆释为凿凿信史,少有疑问,然八国族地望,则长期存在不少争议。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甲骨文资料和田野考古资料对八国族中的蜀和濮的地望重新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认为:周原甲骨卜辞之"蜀"即《牧誓》之蜀,西周初年其位于今陕西汉中一带;《牧誓》之濮,西周金文中屡见,根据专家研究,即南国子,西周初年濮族大致位于楚、豫之间江汉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江应梁先生的《说“濮”》一文(以下简称江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其中关于三国时的山越不是“浙江境内的越人部落”而是“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百濮部落”的看法,则似可讨论。对此,笔者本着学习和求教的心情,愿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江先生商榷;并对山越的族源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濮与山越无涉江文为了证明山越为濮的后裔,提出了“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是“濮族分布区”的说法。江汉为濮族分布地是有史可徵的;但这“到会稽这一片地”怎么也成了濮族分布区了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楚国的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列国中,楚国灭国置县,开创了中国古代设县的先河。研究春秋时期楚国县制,对于深入探讨我国县制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春秋时期楚国不分封,而采取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也源于楚国的县制。虽然楚国的县制还不完善,但是它为战国、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古代文献材料所载与春秋时期齐桓公西征相关的西河、大夏、流沙、西吴(虞)等的地理位置及水陆交通路线重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认为齐桓公西征最西仅达于今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陕西韩城县一带。其征伐的地点主要位于今晋南平陆县一带。依春秋时期的交通状况分析,其根本不可能进入今陕西北部地区,更不可能长途跋涉进入今新疆境内。  相似文献   

6.
人类 学界对马来族 的 族源, 向来 有 来自 中国 云 南说 和来 自中 国 东南 沿海 说。 其实,马来族和中 国古越族之间文 化的相似性说 明了彼 此间 的相互 环流 和血 缘互 融。中 国和 马国的出土文物 ,也提供了大量的 证据。因此,从海 岸民 族的地 理环 境、生 活环 境以 及观 念的 特征中可知,以当 今海南岛黎族为 代表的中国古 百越族 和马来 半岛民 族之 间的 环流 与血 缘的 双向互融。  相似文献   

7.
关于崖葬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崖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如崖葬与古越濮族的关系;崖葬与水泽的关系;崖葬主要分布地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文章还关注到濮系族的后裔苗、瑶等族至今仍保存的崖葬之俗及其古今变迁特征,将研究目光推及现代。  相似文献   

8.
楚方城是楚国北部(今豫西南)长城的代称,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名称由来、建筑时间、规模与地望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存在不同看法。关于为何将楚国长城称为“楚方城”,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方城”原本是楚国北部边防城塞的常用称呼,后演变为楚国长城的代称,因方城山或方城塞而得名,楚长城宏观外形呈方形状所以叫“方城”;关于楚方城的建筑时间也有三种论点: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各段的修筑时间不一样;至于楚方城的规模与地望,则有两段说、三段说、五段说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初起始祖熊绎,封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一说是巴东),历七代至熊通(第八世),不断向南扩充领土,逐渐成为一个较大的诸侯国。为适应其进一步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现有遗址可考察)。公元前652年,楚与晋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楚败,但楚并不服输,随后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公十二年);  相似文献   

10.
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 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  相似文献   

11.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12.
刘耀兰 《社区》2011,(29):43-43
春秋时期,孙叔敖原本是楚国的一个隐者。楚国国相虞丘想找人接替自己的职务,就把孙叔敖举荐给楚庄王。为了考察孙叔敖的才能,楚庄王只让他在朝廷担任一般的官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楚庄王认为他确为贤能之士.就任命他为国相。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古代濮族,学术界长期并存两说:一说认为,濮非单独一族系或民族,只是越族的别称;另说认为,濮非越,是一个单独的族系。笔者从后说。 过去诸家论及濮族分布,多以略指为限,殊嫌不足,笔者不避繁冗,尽力胪陈有关濮族的各种记载,全面考察其分布状况,以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濮本字“仆”,最早见于甲骨文。濮作为族称见于载籍,如《尚书·牧誓》记,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参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崖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如崖葬与古越濮族的关系;其与水泽的关系;其主要分布地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文章还关注到濮系族的后裔苗、瑶等族至今仍保存的崖葬之俗及其古今变迁特征,将研究目光推及现代。  相似文献   

15.
蒋波 《南都学坛》2008,28(2):49-50
春秋时期,楚国的申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南阳市)人才辈出,是楚国重要的人才基地。当时比较突出的有观丁父、彭仲爽、葆申、申叔时等,他们或为楚国大将,率军南征北战;或为朝中重臣,辅佐王室,为楚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申叔时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教育上,他重视历史典籍的教化作用;军事上,他主张"仁义"之战;国家治理方面,他较早提出了上下和睦、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北方人》2014,(10)
正湖南,因湖南省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因自古广植木芙蓉而有"芙蓉国"之称湖南位于江南,中国东南腹地,属于长江中游地区,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RI比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先秦两汉时期为楚国境地,"江南"最早在湖南得名,直至隋朝,"江南"为今湖南为主体涵盖周边部分地区的专称湖南省文化产业走在中国的前列唐朝谭用之有诗"秋风万里芙蓉国"咏之,毛泽东更是用"芙蓉国里尽朝晖"赞美湖南  相似文献   

17.
僰人探源     
僰人是古人类早期智人“昭通人”的后裔,历经氏族社会和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昭通、宜宾一带建立了侯国。公元前612年楚濮会战,罗、卢、濮人战败而迁入僰。公元前339年到前329年楚灭巴,部分亡民入,于是、罗、卢、濮、巴融为一体,共称人。公元前256年侯国被秦灭亡。  相似文献   

18.
楚平王时的采菱城和城州屈——兼论屈原祖籍汉寿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吴楚争衡时期,楚平王在内忧外患中为巩固统治,对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恢复了陈、蔡诸侯国的地位,减少对外战争,实行"城州屈"和筑采菱城"为舟师伐濮"的措施.历史文献和汉寿出土的文物,显现出沅水下游常德、汉寿在楚国及屈氏家族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屈原祖籍汉寿说并非臆说.  相似文献   

19.
吴申氏为屈氏之别,出于屈巫臣,春秋时期世系为:屈巫臣→屈狐庸;延陵氏、堂溪氏皆为公叔祖类之孙、古公亶父次子、太伯句吴之弟仲雍后裔,延陵氏出于去齐之孙、寿梦乘季子公子札,春秋时期世系为:去齐→寿梦乘→公子札;堂溪氏出于寿梦乘之孙、夷末句余次子公子夫概,春秋时期世系为:寿梦乘→夷末句余→公子夫概。可见,申氏之族为吴公室异姓贵族,延陵氏、堂溪氏二族皆属吴公族。按《左传》义例,延陵氏之族可称之为"寿梦族",堂溪氏之族可称之为"夷末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屈狐庸、公子札、公子夫概,屈狐庸属吴异姓贵族作家群体,公子札、公子夫概二子可称之为吴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春秋时期楚国推行附庸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认为楚国的附庸虽然自有社稷、君统,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严格地附从于楚国,使楚国较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了附庸国的异族人口,并在楚国的国家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附庸政治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楚国的附庸政策也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