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歌苓是美国新移民作家的突出代表,其作品创作视野开阔,创作主题丰富。就小说叙事的人称机制而言,严歌苓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她创作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多采用叙述者的回顾性视角与体验性视角交替登场的叙事模式。相比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具有更大的叙述空间。严歌苓对全知视角和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的运用娴熟自如,其作品因此而呈现出叙述视角和人称机制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按不同题旨的需要,有意识地拉开真实的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在作品中扮演了一种角色,创造出多种稳含作者。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再创造的艺术空间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广阔的草原生活,而且也昭示着玛拉沁夫重视与读者的沟通等清醒的艺术创造意识;玛拉沁夫在小说创作中,对叙述者君临其上 叙述者切近人物、叙述者介入人物三种叙述位置的选择都颇具特角,有时,他还展开多功能交叉叙述,来弥补单一叙述位置对整个叙事活动完整性和立体性的消减,同时,对多种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也显示出玛拉沁夫的艺术功力;在人称与视角关系的处理上,玛拉沁夫不拘泥于内视角和外视角两种形式,还运用了固定人称与变动视角、变动人物与固定视角、变动人称气变动视角等多种人称与视角的配合方式,来增强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称指叙述者以一个具体身份出场或发言,它代表或反映出电视叙事叙述者的态度;视角是叙述的焦点,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希望被“看”的视角;视角转换是电视叙事透视人物行动的角度,是从两三个视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只要把握了视觉与人物的关系,就可以自由转换。  相似文献   

4.
“人称”和“第X人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理论界,一些论者将“人称”的概念等同于“视角”的概念,是错误的。因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1.“人称”以“我”、“你”和“他”作为标志,只有3种形态;“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呈现多样性。2.“视角”比“人称”负载更多的美学信息,内涵更为深广。3.“人称”和“视角”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因此,“第X人称视角”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的普遍使用,成为现代汉语诗歌区别于中国古代诗歌一个突出的标志。目前,学界从现代诗歌的主体研究、表达策略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等角度对人称代词的探讨日渐深入,但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发生的历史语境及演变机制、人称带给新诗异于旧诗的审美体验及形式功能差异、人称在现代诗人创作中的个性特征、汉诗英译的人称转换等问题的探索有待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康拉德以他独特的题材和风格构成了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作品中的叙述视角超越了写作技巧、修辞手段这个层面而与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成为他的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通过对康拉德主要作品的一一检视,就作品中的叙述视点与小说的内容主题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元杂剧后期著名作家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描写分析了其语法功能,并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指出了这一作品中人称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称问题是叙述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莫言作品对现有的人称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启迪。在其创作喷涌时期,莫言凭着内在的艺术冲动,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第二人称”、特殊第三人称“伊”、特殊的“我爷爷我奶奶”称呼方式以及第一二三人称交错混用等多种形式。不管哪种形式,我们都能看到,它们无不或自然或突兀地反映出莫言对于生命主体精神的发现与表达、理解与沟通的强烈动机。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的人称词分人称代词和人称名词两类。人称词有数量多但使用频率低、意义变化频度高、使用方式受社会地位限制等特征。人称词在使用上充分体现出了日本文化中的"间人主义"特征,而且与"他人中心主义"和"对象依存主义"有密切关系,并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这些特征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小说中采用了人称转换和视角越界的叙事技巧。贝娄运用灵活变换的不定人称叙事方式 ,在“你”、“我”、“他”的人称转换之间游刃自如 ,并巧妙地由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全知视角。叙述者“我”通过对人物 (包括本诺和“我”本身 )命运的叙述 ,不断的追问生存意义和价值、阐释生命的目的 ,而“你”的频繁出现则促使读者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达成了叙述者、人物与读者这三者之间在对话基础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也显示了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笑天在短、中、长篇小说创作上硕果累累,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尤其在中篇小说创作上,洋溢着对生活和艺术不懈的探索精神,其作品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构建了张笑天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2.
高行健文学作品表达在以人称代替人物,由“我”、“你”、“他”(她)的相互转换形成作品的层次,再进行互为隔断,编织成明暗两条线索,像麻绳一样跳跃着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灵魂的再现,为新时期“大散文”式的“美文”创作提供不可多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英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称代词作为一个语言学范畴,已经从语法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得到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人称代词隐含着人际意义和态度意义。它们在广告语篇中的使用具有关系建构的功能。本文通过对两个广告语篇(中英各一个)中人称代词的考察,发现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多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它们具有建构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亲密关系的作用,这种关系是通过模拟个人化实现的。同时,英汉广告语篇在人称代词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所发生的“视觉现代化”(modernising vision)转向源于自19世纪以来传统的视觉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旨在将人们从过时的观看习惯中解放出来,视觉的本质不应主要被理解为给定可见世界的机械再现模式,而应该从根本上被理解为由文化构造的、具有历史多样性的感知数据的生产性过程。现代艺术试图通过艺术品本身来创造一种现代化的视觉形式,艺术作品被定义为实现视觉现代化的手段或工具,画家试图用艺术来表达一种新的视觉观——观看中充斥着时间的流动,而绝不仅是一个明确的视觉顺序的实现;观看不是一个视觉固定化过程,而是更加有意识地、集中地观察世界。从丢勒式的空间中心透视观到塞尚式的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多重透视观,后者更加强调了观者的参与和观看的过程,这种观看方式的变化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视觉现代化的探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15.
英语较多用物称,汉语较多用人称。从语法隐喻理论、思维方式和话语传递连续信息的功能格局等视角探讨英语物称、汉语人称的成因和语用特征,很有意义。英语物称常常伴随隐喻式的出现而产生,适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体。它强调物对人的作用,有拟人化修辞色彩,语气委婉含蓄,且具客观性和公正性。汉语人称常常以一致式的样态呈现,可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语体。汉语句子总是以人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题展开,语言结构规范、语义清楚。  相似文献   

16.
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人称指示语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等相关联,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英语的人称代词体系构成了英语人称指示语。除了具有人称代词用法上的一般情况外,其所指和用法有时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似异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借助语境去解释。如此,可以从多种角度阐述英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行健、英培安着力实验而且卓有成效的小说人称叙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在人称叙事上锐意创新、特色鲜明,不仅可以通过叙事人称的分裂、游移、隐藏等等呈现虚构叙事的推进,同时,其试验也可以彰显出其深刻而独到的意义张力追求以及丰富的吊诡.在此基础上,采用华语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观照与提升,立足而又跳出二人的小说文本,我们又可以深切感受到华文文学的丰富面貌.  相似文献   

18.
CBI(内容依托教学法)强调以内容教授语言,可以运用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堂中,如具象诗的教学。具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注重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具象诗的教学中既应强调文本阅读,对书写变异、前景化语言的把握,也应强调图形观看,对视觉认知过程的了解及空间性的图画编码与时间性语言艺术的互补。通过记忆、信息加工、经验加工、个体知觉等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重述、改写诗歌文本,再对文本世界的认知中应和自己的体验。文章主要探讨CBI模式下具象诗的语言及视觉特征对个体意识、经验的触发,并在对诗歌的理解中培养学生对具象诗的审美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方言人称代词中大量存在着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相互混用的现象,且在单复数混用和单复数专用上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但在实际的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双方却很少因此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或阻碍。从语法形式分析、领属助词判别、亲属名称判别、心理方位判别、物权关系判别等多维视角来看,上海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指称存在一个可以称为"群(Community)"概念的内部规约机制。"群"概念比语义场理论更为灵活,其范围界定取决于交际语境的需要,从而使人称代词在单复数混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它的清晰指向。  相似文献   

20.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指示语指言语交际或言语事件中的参与者,包括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从语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例证,对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加以分析和探讨,从而帮助人们在交际时取得更好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