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方高校作为四川省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负有重要使命。当前,四川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拓展社会服务内涵,并通过树立积极的发展理念、特色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的发展机制来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样,就能进一步提升各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从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与科技创新机制构成滚动轴承模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国家科技创新机制子系统,对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工业大学结合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需求,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既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的高校要分类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应该确立的办学理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要着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佛山地方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和调整与佛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互动和谐的。  相似文献   

4.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此,地方高校应转变观念,增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意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凸显办学特色,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地方沟通协调,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样,地方高校才能更好地承担历史责任,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是地方高校大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协调状态。其表现:一是发展规模与速度不协调,二是结构存在着失衡。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成为湖北省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办学理念错位、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立足本土,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来构架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走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特色的发展道路,开展灵活多样的、开放的人才培训模式,直接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建地方高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优势,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目标,就要使区域高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确立办学目标定位,合理增设新学科、新专业;积极探索提高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实效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地方社会也应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重视区域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增加投入,创新服务方式,以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理工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工类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重要力量。因此,这类高校的发展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顺利转型,也会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理工类地方高校的办学特征,构建了理工类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保障体系,为理工类地方高校获得地方认同、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提供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关系密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教育与地方区域通过互动,求得双赢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现途径为: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的“文化中心”功能,引领区域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省属地方高校隶属于省市自治区,与所在地市政府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地市政府在省属地方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责任缺失的现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地市政府与地方高校相互依存、互促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基本特点愈加凸显。地市政府在省属地方高校发展中应当履行合作办学、服务支持、监督评价等三个方面的主要责任,指导、促进和帮助省属地方高校科学发展,并推动地方社会更大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绩效对推动地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育与引进、制定科研团队的考核机制、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等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弘扬教学、科研主旋律,已经成为地方高师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客观地审视地方高师科研管理的现状,准确地分析存在的不足与原因,是探索未来的重要基础。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地方高师科研改革应该把握三个要点:从转变观念入手.充分认识科研是地方高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努力改善科研环境与条件;强化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地方性高等院校如何根据自身定位,真正发挥高校的职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就要分析并针对目前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误区,适时调整,做到科学定位,以特色求发展,正确发挥地方性高校办学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高校合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以取得共识,加快合并高校的科学发展。论题分析了高校合并特别是高校合并后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校合并后出现的新的发展机遇,认为合并后的高校必须及时完成向“融入社会,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移,通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和人才强校的理念,确立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团队意识和效率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合并后高校的科学发展,以实现“1+1〉2”的合并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办学理念是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如何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个性追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现代大学理念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为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凸显学术理性和文化品位、坚持制度规范和依法自主办学、正视产业经济属性等四个方面。作为地方院校,应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的要求不断探寻办学策略,建立起能够承载现代大学理念、不负大学使命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国际趋势。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原有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进一步拓展到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方面;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将从间接的“生产性”进一步拓展为直接的“生产性”。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年来,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相互促进,高校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南京市江宁区驻区高校的调查分析,高校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目前存在人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平台建设方面有待拓展等问题.必须转变认知,完善机制,制定政策,强化保障,加强考核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政府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发挥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主体作用,需要克服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的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认清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构建的独特价值;其次,地方师范院校要敢于矫枉过正,正视特色构建中系列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夯实基础,打造特色,实现地方师院院校在教师教育办学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只有在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中,主动扩大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为此,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以应用性为主,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横向经济协作;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建立科技开发机构和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通过横向经济协作,加速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