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绿洲》、《绿风》作为当代新疆汉语文学及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献,对整个新疆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文旨在探讨这些刊物对于建构新疆当代文学的独特作用,以及通过文学期刊建构新疆文学"当代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3日至4日,在石河子大学举行的"新疆当代文学高层论坛"上,著名文艺评论家白烨、孟繁华,知名学者程光炜、陈晓明、夏冠洲,新疆著名诗人、《西部》杂志主编沈苇,以及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等疆内主要高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以不同视角就新疆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创作特色,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开展新疆当代文学研究,促进边疆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刊专门刊出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内容,以达到交流学术、争鸣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当代文学正在经历无情的死亡,幸存者很少,殉葬品很多“,有学者在文学评论中将当代文学简单地理解为“小说家文学”,或把新疆当代文学中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称为“诗歌文学”,90年代文学称为“散文文学”,新世纪10年文学称为“小说文学”,这样的分类看起来比较清晰明确,但是遮蔽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缺少对于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内的新疆当代文学的总体关注。  相似文献   

4.
绿洲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在从文化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的生产过程,指出绿洲作为新疆典型地理空间与生活经验的实体,广泛存在于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中,它通过对两种叙事资源的有机继承、四种空间功能的主题呈现以及四种话语建构模式的实践,完成了对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作为绿洲生活记忆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的书写对象的建构。运用空间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新疆当代多民族汉语文学创作中新疆绿洲生活经验的话语建构过程,并尝试对这种话语建构过程进行文化阐释,可见这一话语建构模式对研究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具有普适性,有利于当代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对当代文学中的绿洲生活经验书写做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联系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新疆文学看作一个多重关系构建的构成部分,是新疆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基点。《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表明,当代新疆社会文化现实由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内在逻辑的发展所决定。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形态"需要以过程研究为主,《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因此而具有再现和还原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事实真实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这组笔谈讨论新疆当代文学中的"流寓作家"现象。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显然还不是一个严谨的文学概念。不过,如果了解20世纪50年代后大批内地作家因为战争、屯边、求职和流浪等等原因进疆,构成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80后"写作产生的文学背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索"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的关系。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80后"写作除具有与主流当代文学显著的断裂特征外,还有对主流当代文学的承续,这种承续尤其表现在对先锋文学的模仿上,"80后"写作的实验性、反叛性及其"去儒化"的精神指向昭示其先锋诉求。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献,是政治家毛泽东站在民族解放的高度对文艺两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和要求,吸取并反映了众多作家的意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过巨大影响,是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切入点。70年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十年文学是"讲话时代",后三十年权且称"后讲话"时代。《讲话》在场与否,作家创作、文学发展迥然不同。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0.
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学创作语,当代汉语文学在新疆的跨语际传播与接受,不仅加强了新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而且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它还是中国当代文学、文化走向中亚地区的重要载体,具有桥梁纽带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在新疆的跨语际传播的现状与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能的出路,促进各民族文化、文学的交流与交融,以期实现中国文化、文学在中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该文试图对当代新疆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新疆文学的含义加以界定。无论是从文学自身还是从文化层面,西部文学这一指称已不能涵括新疆文学的独特性;从新疆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显示出独特性,又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叙事长诗《世事记》中的一则故事和印度民间童话《活了的木偶》故事中虽然人物角色有变化,个别细节有变化,叙述文体有不同,但故事基本情节、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世事记》故事不可能直接影响《活了的木偶》,印度文学对新疆早期文学,包括新疆的民间文学的影响应在16世纪前。从《世事记》可见古代印度文化对古代西域、新疆文化、文学的影响,也说明了新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知青文学的序列里,新疆军垦的知青文学颇有特色。这是新疆军垦的知青文学所展示的异域风光所引发的读者向往感所致,也是因为在这些知青文学里所呈现的一贯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怀所致。新疆军垦知识青年文学选择了共同的思想主题和文学精神,表现与自然作斗争的开发新疆的生产劳动,表现投身于新疆军垦生产建设的知识青年的劳动和思想改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牺牲精神,以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坚定信念。然而,在那些高扬革命精神的作品里,在激昂的语句里,是精神的乏味。文革时期新疆军垦知青文学所呈现的激昂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只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作为,根本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是应时代政治的需要而创作的,一方面是时代激情的抒发,一方面是废墟上的狂舞。  相似文献   

14.
新疆文学显示出民族、地域、文化等彼此纠缠的文化症候,而边地文学互动与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表现尤其突出。创作群体的多元化、民族作家的加盟、从典型到多元书写进一步促进了新疆文学的发展。富有特点的是,新疆文学的题材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历史的深部。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新疆汉语文学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学优势的前提下,打破创作的思维定势和固有模式,以掌握新的文学机遇。这种双重方向的努力不仅基于对丰富文学资源的尊重,也基于对当代文学主体精神沉沦境况下的迎难而上。新疆当代汉语文学长期以来建立起"异质性"的文学身份,这种文学身份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锦棠是新疆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率军收复新疆失地 ;力主新疆建省 ,废除维吾尔族腐朽落后的伯克制 ;轻徭薄赋 ,移民实边 ;在新疆广设义塾 ,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教育。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近代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竹枝词是产生于南方的文学形式,到了清代,随着边塞诗第二次兴盛开始关注新疆民俗风情,它由南入北的前提是清廷一统、官员流放到新疆。同时,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如宗法性和泛政治性对创作者有着深远影响。新疆竹枝词可以分为兴起期、发展期和定型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征。但总体来说它们与新疆民俗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参阅大量的汉、蒙、藏文文献史料,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明末清初新疆蒙古藏传佛教的情况。其中详细叙述藏传佛教在新疆卫拉特蒙古传播发展之进程。同时也阐述新疆卫拉特蒙古联盟围绕藏传佛教格鲁派而在青藏高原展开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