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地纠纷主要包括农地流转纠纷、农地征用纠纷、国土整治纠纷、农村建设用地纠纷四种形式。当前农地纠纷多发与相关政策法律变动和农地利益释放等因素有关。化解当前农地纠纷的关键在于继续完善农地政策和法律制度、构建合理的农户利益平衡机制和严控分利集团分食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社会休闲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成为国家支撑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农地休闲利用,特别是城郊农地的休闲利用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农地休闲利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概念、类型和模式,但也正面临农地用途转变、获取途径、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制度、管理、规划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城郊休闲农地的合理、高效、有序、健康利用,以保障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中国农业生产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优势的逐步释放,也凸现出它的弊端,这为新一轮的农地改革创造了需求。本文建议实行公司+农户的农地股份制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农地产权为抵押来获得贷款的农地金融,在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实践,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制度。我国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这一制度突破为盘活农村资源,解决农村资金困难打开了空间。详细梳理了德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架构、发展进程以及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这些国家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过小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农地股份合作制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向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同时由于它和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经营方式的一致,使得两种制度模式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衔接。在逐步实行农地股份制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速土地流转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日本、台湾农地改革的经验入手,提出征收农地使用税,通过提高农户保有土地的成本及耕作成本,减少那些低效率的、仅利用空余时间从事农业的兼业农户的比重,从而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通过完善以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支持体制为中心的配套措施,以征税收入反哺农业,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推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发展,防止重蹈税制改革“黄宗羲定律”的覆辙。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和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对农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系列问题。论文立足于湖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过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湖北省农地利用的变化及其趋势、农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并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农用地有效利用与保护、湖北省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湖北省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地是我国农民集体所有并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地征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农地征收法律法规,现行农地制度安排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农地征收补偿制度悖离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我国农地征收制度亟需变革。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地细碎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开展农地抵押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资源难题,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农地抵押贷款博弈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抵押物的处置难度、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征信系统等会影响农户和金融机构在抵押过程中的选择,故提出以下建议:降低抵押物处置难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征信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制度创新。通过对农村土地信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土地抵押三种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主要路径进行梳理比较,指出现行法律限制、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是抑制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局部地区的改革试点经验,从法律保障、基础制度、抵押制度和风险补偿等方面提出推动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模式呈多样化,以股份制农地金融公司模式、农地抵押合作社+政策银行模式、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农地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主导的农地金融模式和信托公司主导+证券化农地金融模式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开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农村土地金融需求而进行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差异性。为此,以当前我国5个主要农村土地金融模式为绩效评价对象,选择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案例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立足于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经济绩效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及农业产业发展3个方面选择指标,社会绩效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村土地生态环境2个方面选择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样本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评价,分析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绩效,从而提出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机制优化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闲置了大量农地,而农地的流转机制具有一定缺陷,造成了“有人无地耕,有地无人种”的尴尬局面。因此,建立农地借用权法律制度,不仅是对用地实践的理论回应,也是现行制度完善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农地政策的历史嬗变及逻辑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政策是农业政策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农地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及其绩效。在系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政策演变历史的基础上 ,科学归纳与概括其中蕴含的理论启示 ,从而为农地政策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乡村旅游的开发既要保持乡村原真性,又需要一定商业开发。这就要求原有的(农民)集体土地在用地功能上更加丰富,不仅成为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载体,更要成为旅游商业服务的载体,而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民)集体土地流转正是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用地问题的先决。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集体土地流转三种方式的基础上,进而探讨现行(农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对乡村旅游发展造成的阻碍,最后明确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构建实现还有待国家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以规范与调整,上述分析与结论都为我们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用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矛盾重重、宅基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使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强化。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善及相关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村土地承包法》〔1〕存在的缺陷为切入点,以土地利用制度的价值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为向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村土地“三田制”的构想;并考虑到土地利用权利安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三个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登记制度、建立农地融资制度进行了思索。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应当指当前土地承包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长久不变。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严格政策法律界限、严格试点管理、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流转服务。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既不同于普通民商事仲裁,又不同于行政裁决,是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要努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20.
土地权利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即土地权利直接或间接衍生而来的权利需求和权益保障冲突等问题:公法和私法制度冲突,农民要求发展与土地制度安排的冲突,土地增值实际收益人与权利人冲突……这些冲突长期客观存在且是引起社会不安和隐患的重要因素,冲突实质是农民、农村土地权、农村经济三大主体要求发展,而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足或者适应这些发展的需求,基于有限土地资源之上的发展权的发展成了各方问题解决的关键。通过数据分析和法理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理性法律环境制度的对策,即明确农村土地权利的主体和客体,实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强化使用权,淡化所有权;明确土地增值收益群体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综合考虑全国土地资源价值标准,针对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价值标准和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相对公平地权机制;确定农村土地发展权产权机制、程序及管理模式。土地发展权制度理性构建是土地权利相关问题解决的一条新的途径,不但能实现国家对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控制,而且有利于对土地所有权人和经营权人的权益保护,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