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说”以“立德”、“立功”和“立言”作为行为规范,并且成为儒家的价值观。从“三不朽说”的“公平”和“大公无私”两个特质出发,探讨墨家的道德教育观,印证“三不朽说”对墨家的影响很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亲疏往往有别,公私也绝非易辨;墨子期望人人平等,做事大公无私,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必须持有明确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才能作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价值观初探赵守运,邵希梅(阜新矿院社科部)邓小平同志曾引用过一句民谚:“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就有人认为“猫论”或“实惠论”是他的价值观。其实这不是科学的概括,全面研究他的思想就会发现,“一切为人民”是他终身不渝的价值追求,无论...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文艺价值观具有强烈的融合性、转折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一方面坚决反对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文艺在传达“真情”、“真理”和“理想”上的独特价值和功能。这是王国维文艺思想在现代性追求上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功”层面;在生死价值上,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德”层面;在生死超越论上,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出生死”之道,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言”层面。总之,王阳明全面、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生死哲学。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一生,不是把追求功名利禄,建立“事功”放在第一位,而是要做一个“大圣人”,追求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并且把自己所学的一点一滴教给众人,让“人人心中有定盘针”,目的是“好将吾道从吾党,归把渔竿东海湾”,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在教育上王阳明堪称一代宗师,他重视人才,认为“今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他身体力行,文韬武略,卓有建树,他在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即所谓“真三不朽”“兼三不朽”。他所采用的许多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是较为全面的,片面地强调“政治功利”说是不符合作者的文学思想的.曹丕论述文章的价值,是基于他对文体功能的认识来分别对待的.“经国大业”侧重指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不朽盛事”则侧重指学术文章及文学作品.基于曹丕论文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术著作及诗赋作品,所以,它的核心是“文章不朽”说,同时对文章的社会地位及艺术作品抒情言志的功能和审美价值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他的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注重政治教化的实用主义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乃人生真谛,是世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立德是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基础;立功是人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价值追求;立言是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立功立言的前提是立德,立德亦能促人立功立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道德放在最高地位去追求,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人人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才会更加进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8.
曹操、李世民、毛泽东这三位独领风骚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情结”使伟人们在跨越历史时空中发生了共鸣 ,“碣石”也成为一个纵贯历史长河的审美观照。它观照了伟人们深层心理共同潜有的君临天下的快感 ,对有为帝王的崇拜、挑战和超越的企图以及“三不朽”的价值观。“碣石情结” ,成为一种人生的注解和表达 ,其根源既是个性心理的 ,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可追溯为以“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唯我”价值观和“大我”价值观三个时期,其影响因素与各个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无我”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同他早期接受儒家学说的本体论观点和最高道德原则密不可分;“唯我”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青年毛泽东的“大我”价值观依然是他寻求“大本大源”的“宇宙真理”和实现“内圣外王”之业的思想模式,它不同于前两种价值观的关键是:“无我”、“唯我”价值观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而“大我”价值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陈鲁民 《中华魂》2014,(15):32-32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珍生务义”的价值观是对理学道德本位价值观和王学“左派”情欲价值观的反思,也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论总结。王夫之从人是“植立之兽”的视角,突出人的生命价值,突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具体表现为相天、循理、造命、胜天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些活动中,突显了“自我”和自我的价值。王夫之的自我价值的核心是突出自我的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并把个人的社会责任同当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融入具体的政治、经济措施之中。同时,王夫之的“自我”是生命个我,这种生命个我是理性与感性、天理与人欲的统一体,它既修正了理学超越的道德本体论,又纠偏了王学“左派”的纵欲情感论。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二级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清晰“我们的价值观”内涵,是践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还能有效促进价值观的功能提升。同时,“我们的价值观”对二级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具有价值导向、调整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等作用。要实现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品牌的真正融入,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结合”文章,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行政法哲学价值观,即人本法律价值观,为行政法的基础理论与制度创新提供了价值支撑,体现了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发展人的法的价值目标。在法的价值的“应然性”选择上,人本法律价值观将“人”作为判断与选择的标准,而其“实然性”则通过执法过程中法的适用性而体现出来,它对我国就现行行政执法、行政审判和行政复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具有导向作用。人本法律价值观是我们对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是对以往行政领域价值选择与评判标准的纠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邓小平经济建设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必然,分析了其自身内在的三元结构——“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的价值机制及“三个有利”的价值标准,指出了“经济建设”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致高点。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产生较大分歧,关键原因在于未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理论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从“理论基础”、“显著特征”与“价值旨归”3个层面依次加以展开。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基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于其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规定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著特征的公平与效率,是对资本主义与毛泽东时代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规定与实践经验的双重超越,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内在理论表达,预设了以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作为最终价值旨归的理论定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可以凝练为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下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是他“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三大价值取向,认为在挫折和逆境中忍辱奋进是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人们应当珍视生命,面对死亡应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要死得其所,要死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价值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实现是“价值”这一概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主体条件的限制;同时,“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社会性、中介性、主观能动性和保持主体性等特点;最后,我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是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以“真”的认识价值,“善”的道德价值和“美”(崇高)的审美价值的和谐发展和高度统一的崇高审美范畴,作为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现实价值目标的具体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灵魂工程”建设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全民族精神道德文化的素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崇高理论价值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