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题画词     
受题画诗的影响,北宋出现了题画词,但至宋末的张炎才开始大量写题画词。元代题画词写得最多的是张翥,值得注意的是卢挚的《六州歌头·题万里江山图》。明代是题画词的发展时期,题画词空前的多,而且出现了题画词的组词。清代是题画词的极盛时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约略来说.题画词的特点是:和时代脉搏一般有距离;和词人思想感情的联系有的比较紧密;有的题画词还表达了作者绘画美学思想;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表现方法。900多年来的几千首题画词中不少是应酬之作,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
无遗山词题材广泛,其言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爱情词、悼亡词和闺情词,且又各具特色:写爱情而不拘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范围之内,有反封建礼教色彩;抒悼亡之情,则承继苏武,既有独特之处,又有对这方面题材掘进之意念;其闺情词具有托喻性质,更能体现遗山词刚柔相济、豪放婉约兼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有着明确的分工,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这种风尚在姜夔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由于时代等原因而引志入词,姜夔仍力求词的当行本色,因而其诗、词思想内容各有侧重。其主要表现词多写恋情,忧民忧贫之情只见于其诗;词中多咏物之作,诗中多亲情酬赠之作。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其对诗词分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纳兰词的感伤风格历来引人注目。人们喜爱他的词,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就是偏爱他词中那种人情味十足的感伤风格。然而,这位康熙盛世的一代天骄、豪门才子、帝王近侍,其履盛处丰、花团锦簇的三十一年生命历程中,何以有如许深重的感伤呢?本文拟从性格气质、生存环境、历史文化生成等方面对其感伤心理的有机构成进行一些分析探讨。从纳兰编《通志堂经解》,写《绿水亭杂识》,可知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及政治热情的才识之士。韩菼说他“于往古治乱,政治沿革兴坏、民情苦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而亦不敢…  相似文献   

5.
徐灿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词的特点在于:一是她将“故国之思”作为主要的情意内蕴,并将家国之感巧妙叠合,形成了以深隐、悲怆为特点的深邃词境,且以翻折、曲笔的具体技法,加深词境的幽曲感;二是通过内在精神的优美和外部气质的清华造成深秀、文雅的审美品格;三是拿她与李清照相比时,她的词明显地比李词曲折典雅而且不再运用俚俗活泼的口语。这喻示着整个词体雅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相似文献   

6.
北宋经济繁荣 ,词“别是一家”。靖康之难使山河破碎 ,南渡诗人在国破家亡之时 ,于诗中屡写国难 ,词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至姜夔 ,既固守“缘情”传统 ,又融“志”入词 ,因而诗词之思想多有相通。其主要表现 :忧国之嗟、羁旅之愁、不遇之叹等。其相通之因主要是 :文学自身的特征、整合融会的思想及诗词同源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期的岭南词家不多,存词也较少,但这少量的词家词作,却已有可观的建树。本文对此分别给以评述。崔与之和李昂英为南宋直臣,故词中见其凛然正气;赵必和陈纪生于末世,故词中深含遗民之恨;葛长庚词多学道之语;刘镇词多闲适情味。他们的雅健词风,对后世的岭南词人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对于格律诗词的争论,目前有三种观点:放宽格律诗和词的格律,写一种新格律诗;格律诗词是古体诗,现代人也应该用古音来写;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写律诗和填词。新格律诗,降低了律诗和词的格律美,失去了格律诗词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写时仍应该用古音会无所适从,使字音失去客观标准,今人只能用今音来读,古人是用其当时的语音来写作的。用古音反而破坏了诗词格律,用今音才能保住诗词格律。  相似文献   

9.
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今,大量写闺情,词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词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词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小晏词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令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杜善夫的一生,是在宋、金、元互相征伐的战乱中渡过的。他是当时诗、词、曲、赋的文学大家。尽管留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醒人耳目的艺术特色。他的词风学李易安,好以俗为雅,构思新奇,结构精巧,语言雅结,清丽多姿;他的散曲以“善谑”著称,含蓄深厚,耐人寻味,为通俗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诗风兼有唐代“二杜”之善,五言诗学六朝,有谈泊淳朴之,七绝效樊川,七律仿“老杜”;他的散文,虽以碑、铭、书、序居多,但写得好的要算游记和传记,他的游记散文常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有情融于景,景激发性,从观物抒情进而达到议事言理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关于《暗香》、《疏影》的题旨,证、生平交游和志趣等方面考察,认为《暗香》、望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旨在让范成大加以引荐。历来众说纷纭。笔者从作品的整体阐释、姜夔诗词互《疏影》采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流露出积极入世的愿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晚年与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表面上远离了朝廷的变法活动,实际上,他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寻找理论根据;他致书吕惠卿,维护变法派内部的团结;他接待苏轼,希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改变苏轼对变法派人物的看法。他时时关心变法,处处维护变法,为变法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兼并包,博大精深,为后世留下了常掘常新的丰厚思想资源。他强调正义是城邦秩序和共同幸福的基础。承认家庭和财产的必要为私域生活留有空间,对人性偏私的深刻体认使其推崇“法律至上”,并提供了“分权制衡”的思想胚基。这些都极具当代意蕴,可资开掘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元祜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四至九卿”,进入过权力中枢,但在表面风光下他却不安于朝,饱受政敌攻击,始终处于政争旋涡中,不得不多次自请外放。元桔政争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攻击者的角度看,不能完全排除私人恩怨,但更重要的是与体制的变质、与苏轼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关;从苏轼的角度看,则与苏轼不合时宜的政治取向、耿介的政治操守、真挚无饰的性格因素有关。苏轼在元祜党争中的担"-5精神、批判精神、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政治风范和人格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对于我们了解苏轼的人格、志趣、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但与其他的思想家相比,他的名誉却糟得很。他长期被人误解,并蒙受恶名。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以及后来所形成的马基亚维利主义,这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培植先进的政治理念,超越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博采中西精神文化之长,提倡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意识伦理思想;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树立公仆观念,加强政治道德,注重政党伦理建设等方面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修身内省,陶冶人格,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替众人服务等政治行为伦理思想。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和巨大的历史进步性,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指出:近代欧洲,政治理性主义是一种影响最为广泛思维方式,"今天几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对照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中国近代政治也是理性主义的,比欧洲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代中国,康有为也算得上是一个政治理性主义者。他一生在政治活动中屡遭挫败,与其自身的政治理性主义特质相关;其政治生涯上的失落与潦倒,除了事功方面不得志之外,也与充斥整个时代的政治理性主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金元之际的文雄和社会、文化活动家元好问,倚借良好的父兄渊源、师友讲习,全面接受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价值观念体系。政治、社会价值观是其价值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好问的政治、社会价值观主要包括强调君权的绝对性、以民为本、仁政爱民、坚持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权理念等内容。这些思想尤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在他的碑志文创作中。通过碑志文,元好问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忠君观念、社会理念方面的民本观念、治国方略方面的德政观念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华夷同一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