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空间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空间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在整个样本区间与GDP、资本和劳动一样呈现出集聚的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关系,证实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存在制度溢出效应。因此,在研究各地区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必须考虑其空间效应的影响,基于此结论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证实,考虑了空间效应后,市场化进程在1998~2001年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6.2%,在2002~2005年阶段约为10.8%,这表明了市场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的贡献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变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不过区域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因素,构建产业结构变量的协同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较为显著的外溢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3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金融危机发生时间为断点,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探究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的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入境旅游存在空间交互作用,表现为正向交互性,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过程并不是孤立的系统;金融危机发生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度及空间溢出效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空间局部分析还发现,从整体上看,城市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提高;空间分布上,城市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和无显著作用的地区在空间上不断缩小,而产生促进作用的地区呈现集聚发展,并不断向邻近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出口生产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安徽省1993~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方法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安徽省出口生产的外溢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不明显,但是出口生产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溢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菲德模型讨论电子商务的外溢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基于中国2006—2015年的数据,测度中国电子商务的外溢效应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电子商务的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结果显示:电子商务每增长1%,其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增长0.133%;电子商务显著地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发展,其中第二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红利,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6.
李汝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6):60-63,77
政府财政性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其投入规模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立中国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因素的卢卡斯教育资源外溢效应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表明: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而其与人力资源的共同作用却对经济增长具有微弱的反向作用。因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和评估、建立高校运行成本核算、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等措施,是增强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外溢效应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利用空间面板Durbin模型,估计了中国省际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当期影响效应,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人均基本建设支出和人均文教科卫支出的增长提高了当地经济增长率。但是,基本建设支出的间接效应不显著为正,远远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而文教科卫支出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并且远远高于其直接效应。从长期来看,空间外溢性的存在,使文教科卫支出对整体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大,远远高于基本建设支出。  相似文献   

8.
孙大明  原毅军 《统计研究》2019,36(10):100-114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是本文关注的主要议题。本文在原始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只分离出进口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以及同时分离出进口及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建立了测算三大需求因素对GDP形成与增长的三类投入产出表模型,并通过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如果采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及其投入产出模型,仍不能较准确地测算消费、投资与出口对GDP形成与增长的贡献;分离出进口产品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框架,但由于未区分加工贸易和普通贸易,出口贡献存在高估现象;而采用区分加工贸易和普通贸易的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国内产品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对GDP形成与增长的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苗 《统计与决策》2015,(2):110-113
文章使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1年的有关数据,采取面板门槛估计技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在不同的R&D投入(FDI)水平下,FDI(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存在显著区别,即存在很强的门槛效应;FDI(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三门槛"现象,,随着地区R&D投入水平门槛区间的逐渐提高,FDI的经济贡献效应值也变得越来越大;随着FDI门槛水平的推进,R&D带来的经济增长作用并非严格上升,而是一种"↗↘↗"状的S型走势。  相似文献   

11.
魏浩  李晓庆 《统计研究》2018,35(1):43-52
基于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并实证分析了进口投入品对中国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纯出口企业和纯进口企业相比,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大、就业增长最快、就业创造最多、就业破坏最少,就业增长稳定性也最好;进口强度、进口产品数、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资本品进口、异质产品进口对企业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企业就业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进口投入品仅对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就业增长影响显著,而对纯进口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今后,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应该进一步的战略性细化,针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制定有差异的政策,并高度重视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丽芳 《统计研究》2001,18(9):20-22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从1980年到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381亿美元增加到4743亿美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3.4%,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与GDP的比值)也从13%提高到44%,我国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0.9%迅速提高到3.9%,我国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排位也从第26位大幅上升到第7位。按不变价格计算,20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年均增长11.1%,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 然而,如何平衡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并不存在公认的一致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以中美、中日1994—2007年的双边贸易数据为基础,建立人民币汇率、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通过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和出口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符合巴拉萨效应;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ELG假说成立,而GLE假说不成立;中美贸易的参数检验效果明显优于中日贸易。为此,应采取稳定出口,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合理控制人民币波动幅度,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政策度量方法的缺乏使得经济学界长期忽视了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借鉴西方学术界在研究贸易开放过程中发展的度量方法对中国省际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之上使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稳健的促进作用;为消除控制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GMM方法进行估计,发现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仍然有稳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构建了多区域假设抽取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增加值贸易的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有助于提升自身对各行业的增加值消费,也有助于其他国家之间的增加值贸易以及其他国家的增加值消费,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2)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对不同的国家影响不一样,对美国、日本的增加值进出口影响较大。(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的各行业增加值贸易的效应大小并不一致,部分行业的作用大于其他行业,例如农、林、牧、渔业的内部效应大于其他行业。根据以上结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增加值贸易,其他国家也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另外,在采取进出口税率调整等政策扩大增加值贸易时需要注意行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对我国18个省市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娜  郎丽华 《统计研究》2020,37(2):52-64
本文从中国经济特有优势出发,系统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市场一体化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理论机制,并利用中国2003-2016年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理论预期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显著促进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市场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及区域差异性。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最为突出。内陆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系数显著为正,而沿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的正向影响效应不显著。市场一体化除了直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发挥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需求驱动效应、制度改进效应等机制促进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其中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最为有效。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耿晔强 《统计研究》2015,32(9):49-55
本文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从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并对贸易潜力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在总量层次上,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大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经济距离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各类区域经济组织作用不同,在分类层次上,除人口规模的影响不确定外,其他主要因素的作用与总量层次相同;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农产品双边贸易在总体上表现为“贸易不足”,在五类农产品进出口上属于“贸易不足”的国家较多,表明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巨大。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选取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多变量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为: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增长;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结果放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2010年以来此效应不断增强;劳动力、城市化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编制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各自所诱发的国内增加值,以体现"三驾马车"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GDP总量对最终消费的依存度最高,但呈下降趋势,对出口的依存度最低,但呈上升趋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最终消费贡献度最小;最终消费和非加工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系数在下降,而资本形成和加工出口的诱发系数在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