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妇女规模地走向劳动力市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本文在研究农村妇女从业现状的同时,研究农村妇女劳动力分流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合理的吉林省农村妇女从业模式,对于探索如何加快吉林省富省裕...  相似文献   

2.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日本经济增长和集聚程度下降明显,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中心地区衰退迹象出现较早且遭受冲击严重,而以内向型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外围地区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或衰退迹象尚未完全显现。区域内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后者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心和外围地区较大、次中心地区较小的"哑铃型"态势。区域内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阻碍作用,后者作用也很突出。相比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形势和就业预期变化的反应缺乏弹性,其变化主要在次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以此为鉴,我国应积极消除阻碍劳动力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以发挥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妇女就业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妇女就业的现状分析彭希哲,黄娟1979年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突飞猛进。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积极的经济增长因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国家教委/联合国人口基金会P04项目的“妇女就业与生育率”课题的调查结果,深化了...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末期吉林省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就业增长率为负的现象,直到2000年才实现就业的正增长,但就业增长率始终在低位徘徊。目前吉林省工业化水平处在中期起始并加速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就要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三个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00~2006年辽宁省农调队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就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以及影响下一代子女教育投入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转移在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农村妇女生育状况分析吕鹏俊龚幼龙冯忠蕙(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系200032)(西安医科大学卫生系710000)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及生育模式也在发生很大变化。本文拟剖析西北地区农村妇女目前的生育状况及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迅速流动,已从各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已经震撼了中国就业体制,并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困境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劳动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省的就业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数量多 ,就业岗位有限。在未来 1 0年 ,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吉林省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二是加强与西部各省份的交流 ,三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 农村人口转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转”,即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发生职业转变;二是“化”,即职业变化与地域迁移同步,实现农民“非农民”化、农村人口城镇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的深入,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下降趋势;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和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弹性法,对中国2040年以前劳动力总供求变化趋势、在业人数变化趋势、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失业与隐形失业都将还有一个继续恶化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将需经历30年以上的漫长历程。因此,是否有利于就业和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应是制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利用定量方法测度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一直呈增长的态势,2003年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2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根据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晓杰 《南方人口》2010,25(1):23-29
本文在对比分析纽约、东京两个国外大都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力变动特征基础上,以服务业从业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历史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上海与纽约、东京服务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从业人口数据回归分析的服务经济发展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未来服务经济从业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分析表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增长期,并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按此速度到2020年其从业人数比重可达80%;要实现上海服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和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村妇女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无论是转移规模还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都低于男性。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分析不平等及性别歧视是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障碍,建议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男女两性平等,从而促进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和就业对策研究—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经验表明,农村女性在劳动就业市场上面临诸多限制,就业弱势地位十分明显,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是社会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成都市10个区(市、县)2000份调查问卷表的分析,结合座谈和实地调查感悟,对成都市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农村妇女的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和就业意愿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都市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三大政策、制度和工作举措。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09—2013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两者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农村劳动力转入越多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均衡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劳动力转移模式来看,以1990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重要原因。新疆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少数民族居多且聚居。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新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基本无法保障其发展权实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则达到0.4604,突破了公认的警戒线。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其转移仍较为困难。本文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制约。并提出了改善上述状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城市就业究竟有何影响,并提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劳动经济理论,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从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户籍特征和地区差异等角度,研究吉林省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现状。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就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