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中,对于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才作出了明确指示与要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于教育改革颁布了新的文件和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五育并举培养人”,其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德育失“真”、智育失“准”、体育失“时”、美育失“态”、劳动教育失“落”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解决体育失“时”。小学体育作为培养孩子体育爱好和锻炼体魄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尚在发育阶段,体育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促进发育的作用。并且可以实现五育并举的培养理念,树立他们的协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覃雯 《职业》2013,(11):133-134
笔者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在趣味体育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大限度地体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发挥体育“育体、育人、育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苏洲 《职业》2012,(17):87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体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只有充分重视体育教育,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国家正悄然兴起“轻体育”这样一种体育健身的新时尚。“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它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  相似文献   

5.
朱飞 《职业时空》2009,5(7):42-43
“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探讨了实施“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实践过程,认为全天候的选课并非符合教育及运动和生理的固有规律,自由选项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宅”族人群的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宅”族人群体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而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剖析发展“宅”族人群体育文化能够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机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宅”族人群体育文化发展的空间社会学因素有城市空间分畀与社会隔离:公共空间景观化、营利性与免费社会性活动场所减少;虚拟化的社会空间的出现和社会互动摆脱地域限制等。发展“宅”族体育文化的措施:缩小“宅”族人群的社会空间距离、缩小“宅”族人群的自然空间距离和缩小“宅”族人群的经济空间距离,并且在发展中能够带来一种针对“宅”族人群的社会体育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愉悦学生身心,增强学生气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但现实中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具有显著的学科性质,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作用发挥。而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体育教育时代感。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曾庆国 《职业时空》2008,4(10):177-1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自2003年,在全国所有高校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也由单纯的体育课转变成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与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柯友军 《职业》2011,(6):70-71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挂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呈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曾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心理、个生、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奠基时期,体育带给小学生的除了锻炼身体以外还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养成良好习惯等优点。但是当前的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课要么内容繁杂反复,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要么宽松过度,让学生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从体育教学的“教”与“玩”之间的联系出发分析体育对小学生的必要性;剖析小学体育教学的难题;最后探讨如何有效将“教”与“玩”两者结合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彩平 《职业时空》2009,5(9):125-126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被淘汰,同时,体育学科性质和体育教学本质决定了其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蓝球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贾宝安 《职业时空》2008,4(7):28-2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成共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已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轨。社区对体育指导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社会对未来体育人才的要求已向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掌握运动技术和竞技训练方法的体育人才将被具有高文化素养、既懂运动技术又懂身心保健方法并具备多学科知识的新型体育人才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知网检索了关于融合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将以往国内研究归纳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国外研究主要分为: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进入从理论到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实质性研究,而国外大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应汲取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习的目的不光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还在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贵婷  韩立明 《职业时空》2008,4(9):138-138
竞技性是体育的本质特性,高校竞技体育也曾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把我国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运动会都采取单一竞技体育的模式,参加运动会的学生不是体育特长生就是体质特棒生,参加比赛是为了拿名次,争荣誉。这样就使校运会这个本应由多数人参加的活动变成了少数人的活动,不符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也失去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宗旨。所以高校运动会应贯彻“健康第一,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校师生员工,这才符合高校运动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看.很难判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孰好孰坏。要评价它们的优劣,必须联系其他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只是教师塑造和完美的对象,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运动技术。而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地位的构建”这一问题.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合作、感悟。因此在基层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位地处边远的衰年作家,压根儿就没有因“写”而优则“仕”过,故从来也就没有动过今日评“古典名著”、明日论“诸子百家”的念头。道可道,非常道!如若谈起个人读书史,似乎眼前只有这部大书——  相似文献   

19.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教育改革指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教育的现代化,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上海的基础教育只有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载体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上海的基础教育才能面向世界;只有当上海的基础教育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上海的基础教育才能取得面向未来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活动蓬勃兴起。“旅游为了健康”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时尚。环京津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这一地区的体育旅游可以有效地推动环京津一带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