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勤 《女性天地》2006,(4):45-45
有很多父母,总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像蠢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有这样的心理,他们永远不会主动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有位父亲一连几天给我打电话谈论他的孩子,每次说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我问:“你的孩子就没有一点儿优点吗?”他居然回答:“我告诉您吧,他一点儿优点都没有!”我生气了,对他说:“你不配当爸爸,你想好孩子的优点再找我吧!”请爸爸妈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金子。正像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优点要注意三条:一、发现不同点爱迪生上小…  相似文献   

2.
“代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某个地方有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人存在,对问题的看法就可能以“代”为界而出现分歧,“代沟”的影响就出现了。近些年来,在诸多专著和论文中,不止一次地有人提出“填平代沟”、“消灭代沟”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这恐怕只能算作是某种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可以这样断言,“代沟”是填不平的,也是消灭不了的。但是,这决不是就意味着由“代沟”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就不可解决。只要我们对“代沟”承认、理解并加以客观分析,最后就可以将由它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予以解决。也就是说,在“代沟”上…  相似文献   

3.
飞翔 《当代老年》2011,(7):26-26
现在,隔代抚养现象很普遍。就在人们为隔代抚养出现的教育问题而争论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而由此产生了“孙辈依赖症”。  相似文献   

4.
8.66条代沟     
听过一句流行语,说孩子和父母每3年有一条代沟。由此说来,38减去12,26除以3.我和女儿之间就有了8.66条代沟。以前,我对类似运算并不感兴趣,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领略了这8.66条代沟的威力。  相似文献   

5.
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心愿。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他们也像父母比孩子一样,在悄悄地比父母。吃饭的时候,儿子问了一些我们单位的事儿,他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聪明能干,又爱学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才对。你去竞争副局长吧!"我吃了一惊,不知道在他的心  相似文献   

6.
安子 《女性天地》2008,(9):48-49
很多父母都喜欢说这样一句口头禅,“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啊。”边说还边摇头,仿佛教育孩子是头等苦差。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是二件头疼的事情,那么孩子们一定也会觉得接受你们的教育是一件糟糕的事情。那么,我们不妨学一学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将养育孩子做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做一个幸福的妈妈,然后把幸福做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  相似文献   

7.
导语:孩子在他的隐私外围画起了警戒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很形象地说:“孩子这样做,是在自己的隐秘世界外围画了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因为孩子的隐秘世界是他们的自由王国。”有家长认为,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于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短信,察看孩子上网记录,甚至盯梢、跟踪……可面对父母的如此“关爱”,孩子们又有他们的新办法了,有调查…  相似文献   

8.
咪蒙 《女性天地》2013,(12):62-63
美国纯爱电影《怦然心动》里有一段我很喜欢的情节,女孩的父母吵架之后,对她说:“我们一定会解决好,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当晚,他们轮流去女孩的房间,告诉她,父母永远相爱,也永远爱她,让孩子无比安心。这样的对话实在太治愈了,女孩觉得,爸爸妈妈都很不容易,生在这样的家庭,很幸运。  相似文献   

9.
世上没有顽劣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本刊的“父母学堂”开课以来,受到了很多家长朋友的关注,不少做父母的打电话或发来E-mail,与我们讲述他们家庭中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苏苇妈妈的讲述,让我非常震惊。也许,你听了她家的故事,会对培养自己的孩子有了另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网购一大堆课程,奔波于各种讲座,行走于形形色色的咨询机构,这是许多父母忙碌的身影,他们希望通过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但层出不穷的理论和方法,又让他们无所适从,常常陷入疑惑、纠结:养孩子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高岚说:"其实,教养孩子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那就是—真诚做自己,才能好好做父母。"父母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是确定的,知道自己接纳什么、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把一份属于孩子的未来交到他们手上。  相似文献   

11.
玉瑞 《老人天地》2013,(7):34-34
虽然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也当了父母,但在我眼里他们仍是孩子,总想对他们的生活琐事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看法。可是当面数落他们,肯定很尴尬,我就用手机短信和他们进行无声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又快到春节长假了。近年,流行在寒暑假和黄金假日带孩子外出旅游,有以“亲子之旅”为名的旅游团活动,也有单位组织的家庭旅游。这类旅游活动十分有意义,可以让孩子在假期当中开阔眼界,多领略一点奇异风光,多增加一些常识,也舒展一下身心,确是一种生活教育与娱乐休闲融为一体的活动。但是,一般父母带孩子外出旅游,大半为玩,小半为虚荣,甚少想到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在“纯玩乐”的心态下,父母很怕自己的孩子在旅游中玩得不痛快、吃得不够本。从在机场开始,便呈现出放纵失序的现象,任由孩子四处乱跑、追逐嬉戏;上了飞机之后,大人小孩又旁若…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了孩子,我们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少孩子却对父母的这种期许非常抵触。因为我们在要求他们的同时,自己却懈怠了。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相对于行动,语言上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有这么一个段子:孩子因成绩不好,又一次被妈妈骂作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父母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奥特曼就是超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孩子们总喜欢黏着父母。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们骤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可爱可亲可抱的宝贝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充满青春自信还有些叛逆,他们不再愿意把心事说给你听,再问些琐碎的事情,他们就变得不耐烦起来。甚至,他们会做出些许出格的事情,让你失望让你生气。父母们慌了,我的孩子怎么了,这还是我的宝贝  相似文献   

15.
我爱孩子。我之所爱,不是狭隘的。它不仅指爱自己的孩子。所有在阳光下走过的孩子,在雨中奔跑的孩子,我都喜欢。我爱孩子有十条理由。第一,孩子漂亮。常常听到一些人说,谁家的孩子真漂亮!也听到有人说,谁家的孩子聪明极了,可惜不怎么漂亮。我就惊讶:有不漂亮的孩子吗?对成熟的女人和男人,我们以是否温顺柔婉或阳刚冷峻甄别他们是否漂亮,而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脸都像花朵般灿烂,心像水晶般纯洁。你眼里那个不漂亮的孩子,在他的父母眼里就是惟一的天使。第二,孩子透明。能让你放下面具和心灵防备的只有孩子。大人的心时时在得…  相似文献   

16.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父母都陷于一种矛盾状态:自己亲自带吧,确实没时间;让爷爷奶奶带吧,又怕老人过于溺爱孩子、教育观念陈旧,而且长期不相处,孩子还跟自己不亲。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有大约70%的孩子正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其中有70%的儿女对祖辈教育不满意。最近,一位名叫乐善耀的老人出了本教育版的"孙子兵法",专门讲如何教育孙子的。这可是老人亲身的经历,"假痴不癫"、"声东击西"等绝妙的三十六计,给爷爷奶奶们出了不少好点子。谁说爷爷奶奶就教不出好孩子?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心灵是一部天真的童话,那里面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卡通形象。他们希望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度里,然而现实却往往打破他们的美好。父母因为心情不好说出一句“我怎么生了你”,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老师因为育人心切说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行,产生自卑。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不懂得对孩子言爱,只会粗暴地修理他们身上所谓的“杂枝”。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黄色"父母来说,他们认为严格是为孩子好,如果遇到"蓝色"或者"绿色"的孩子也就罢了,可偏偏"红色"孩子,却是最热爱自由浪漫的那一群……有一个女孩,不仅成绩优秀、外表靓丽,还爱好广泛、性格温和,这样的女孩不仅男生喜欢,女生也羡慕。但她却跟我说,那只是表象,她内心有数不清的烦恼。细问之下,才知道和她的父母有关。她已经老大不小、谈了恋爱,却不敢跟父母讲。她说,自己也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身边,不乏乖巧伶俐的孩子,但他们总是为学习而苦恼。他们觉得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要求很高,即使他们已努力考了90分以上,父母还是不满足,经常似是鼓励却是打击地说:“这个分数还有上升的空间。”很多孩子都因此觉得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一方面想脱离父母,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到经济上、自理能力上等的不足,还需要依赖父母,这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他们不再希望所到“某某家的小孩”这些字眼,意欲建立自己的个体认定,但又不得不维系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心情也是一样,他们既希望孩子独立,尽快成熟,又希望孩子继续依赖,对自己百依百顺。于是,父母行为、态度可能传递给成长中的孩子以双重信息。孩子与母亲的冲突多于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也许因为母亲对子女一向介入较多,并且很难放弃这种介入。这种冲突不一定导致与父母的决裂,也不一定导致与社会价值观的决裂。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