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敏慧 《云梦学刊》2006,27(3):10-11
陈平原先生在当今一代的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参读余三定老师《博取杂用,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载《云梦学刊》1994年第1期)及一些资料,觉得陈平原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学习、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书林漫话——与刘绪源对话》中,黄裳先生说过:“古书的味道,有时还不在文章本身……如果能从中发现当时时代的一些特征、一些线索,看得出当时的思想、人物、典章制度等等,就觉得有意思了……我曾向胡道静先生提议,可以按不同的时代各选一部著作,进行详细的、大规模的笺证,这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这些都是所谓笔记,但所反映的面比正史要广阔得多。”  相似文献   

3.
高清海先生逝世将近一年了。我们几个先生辞世时陪侍床边的学生,逐渐地从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开始继续思考和研究先生的哲学思想。哲学界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先生辞世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出现了一些研究先生思想的论文。2005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把先生思想研究列为主题之一。有的博士生开始以先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先生在他的学生和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时常觉得,先生并没有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或者约我出去散…  相似文献   

4.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对于李纲这个历史人物,我研究得还很不够,谈不上对他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评价。我写《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纲》一文(《江汉学报》1963年第10期),只是提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来评价像李纲这样的历史人物的问題,以此求教和引起讨论。王瑞明先生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一文(《江汉学报》1963年第12期)中对我提出了许多问題,帮助我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題,值得感谢。但是在李纲对待农民起义的立場有无转变、李纲爱国思想的实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文史哲》发表的漆侠先生《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一文,提出了“我国封建社会里的农民阶级”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看法。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但也觉得,这种提法仍有讨论的必要。因此,仅就漆侠先生的文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在典型的封建时代能否产生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这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虽然漆侠先生在文章中强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我总觉得,这种提法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动笔之前,思忖良久,最后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尽管这个题目实在太平常太老调,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只有在这个题目下才能写出一些想要说的话。《江汉论坛》创刊40周年,而我与《江汉论坛》之间的交谊则始于16年前。16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可以回忆的事情当然不会少。我想,对任何一位学者来说,第一篇独立发表的论文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而我的第一篇独立写作的论文:《哥伦布远航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就刊发在《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上。这篇文章发表以后,1984年忡国历史学年鉴》中由傅衣凌、林仁川先生撰写的“…  相似文献   

9.
各位同学、老师、朋友,大家好! 谢谢胡平先生的热情介绍,我当不起"思想家"的称号,只是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做一些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研究工作.我觉得,在座的诸位和我一样,都很关注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所谓"社会思想",就是站在不同立场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正先生和几个发小聚餐回来,对我说他们餐桌上聊的话题竟然是在家里谁说了算。对此,我觉得有些意外、讶异,先生同样觉得有些不理解:几个大老爷们苦大仇深地声讨在家里做得主,女方种种阻拦、发难甚至夺权,不让他们成为那个"说了算"的人。我听了,哑然失笑,问先生,你是怎么跟他们说的?先生两手一摊手,说:"我跟他们说,家里大事我说了算,小事老婆做主。他们都说我吹牛。"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报刊上涉及到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的评论文章很多,这一方面是学术界关于《长恨歌》和《长生殿》这两部古典文艺作品研究深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因涉及到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的电视剧(诸如《天宝轶事》、《飘然太白》等)连续出现的缘故。当然,还有因重修杨贵妃祠墓而引起的争论。在争论中,我觉得有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所谓杨妃误国之事,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一八年七月写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有辨白。鉴于那段论述人人熟知,这里就不具体引述了。其实就是在唐代,关于对杨贵妃的评价问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一九五九年二月号“关于阿Q‘革命性’问题及其他”一文!批评了我的“典型——阶级性与个性之辩证统一”一文中有关阿Q性格的部分。我觉得,它对我是有好处的,它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有关阿Q性格的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意见,因此写这篇文章,与王若麟、陈育德二同志商榷。首先是,王、陈二位同志歪曲了我的原文,我不得不把我那篇文章中的有关部  相似文献   

14.
正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了。李零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真的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真的就像一条四处颠沛流离、惶惶然找不到自己家园的丧家狗?  相似文献   

15.
郭预衡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无比的悲痛,我觉得身边又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个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郭预衡先生是我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系里开设了一门"文选及习作"课,讲课的是启功先生和郭预衡先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启功先生千万个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深深怀念离去的大师,同时也满怀思索和忧虑——我们的时代还能造就出这样的大师吗?”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教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声带哽咽(《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1日)。自去年以来,中国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张岱年、陈省身和费孝通等人先后谢世。现在,随着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儒学是“学”还是“教”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儒学是“学”,还是“教”?是我几年来一直深深思考的问题。对我思想刺激最大的是1996年秋,我受我校外事处的委托,与陈玉书、水国章两先生座谈。水国章先生说到他们印尼华侨的婴儿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生命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引起的思想大震荡 正当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了.李零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孔子,这位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真的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真的就像一条四处颠沛流离、惶惶然找不到自己家园的丧家狗?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至今已七十年!此间有多少先辈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精力。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我想起了前辈告诉我的一位不为后人所知的历史人物。一九○五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召集许多仁人志士,从事革命。山东省潍县寒亭的留日学生张伯言先生,就是湮没无考的一位。伯言先生当时在日本帝国大学农科读书,专攻林业,获得农学士学位。与丁惟汾先生同时在日本东  相似文献   

20.
作为湖北省历史学会的成员,我有机会参加了第一届年会上对《论李纲》①一文的讨论,最近又拜读了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江汉学报》1963年第7期)和王瑞明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的文稿(发表于本刊这一期——编者)。二文都是讨论如何评价李纲的问题的。读后,想把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提出来,参加讨论;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意见,以便通过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如何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