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的国际法渊源,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视角,其既是对传统国际法理论学说和当代国际法原则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同时深化了现代国际法治的精神内涵,促进了国际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相应法治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法与全球治理体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引领重塑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法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是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载体,通过国际法能够帮助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国际法律地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从而以法的形式切实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中的推广适用,为联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良好国际法治环境和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奠定制度基础、创设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奠定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民主平等正义理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价值支撑,而辩证唯物主义为其提供方法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深刻界定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提出"德法共治"的战略主张。  相似文献   

5.
深刻理解与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法学界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哲学阐释,深入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悉心把握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趋势,科学揭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规律和交流互鉴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命题,深刻确证当代中华法治文明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历史性生成的内在必然性;创造性地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为重构全球秩序体系确立了价值基石,指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行方向,从而彰显了科学法治理论逻辑的真理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与党、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治理、法治与活力、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揭穿“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突出法治的人民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突出法治的全面性;以法治效能为导向,坚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涉外关系是国内视角的国际关系,其治理模式因时而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战争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手段。随着《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处理国际关系、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关系被纳入法律治理轨道。涉外关系治理亦存在法律化必然性,但法律治理模式与其他模式仍存在密切的关系,内国在这一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法律治理可以采取国际法、国内法和政策协调等途径。中国涉外关系的法律治理可以称为涉外法治。中国涉外法律实施应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适当发挥法律域外适用和域外管辖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此基础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一次飞跃,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0):5-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实践力强劲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的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植根于时代的深刻变化以及实践不断对理论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
对外关系法是一国调整其对外关系(涉外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共同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法律体系是打破西方法律霸权主义的需要,是统筹中国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建设的需要,是当前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法律竞争的需要。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需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必须倡导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中国范式。这一新范式首先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具体指导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法治思想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进而入脑入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了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进”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载体,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杨宇泰 《南方论刊》2022,(1):37-39,43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法治命运共同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统一.在价值意涵与功能逻辑上,第一,法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了法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与目的逻辑;第二,法治命运共同体是权利、...  相似文献   

13.
自任职正定到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习近平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萌芽趋成、基本形成、成熟发展三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拓与推进中,从区域治理到国家治理,习近平由一个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践行者、思考者成为法治中国新局势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妥善应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蒋瑛 《理论界》2014,(11):83-8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法制"到"法治"的升华,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转折。法治中国建设首要而基础的任务就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而只有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才能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用法才能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法治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巩固有利于中国应对世界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相互呼应、彼此生发,指引着涉外法治话语体系构建和世界表达的方向。为提升中国法治国家的形象和声誉,需要将中国的观念立场和实践通过涉外法治话语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公众和舆论对于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涉外法治话语体系构建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历史经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也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国家涉外法治话语与理论、实践的融合尚待深化;战术应对明显,战略规划偏弱;存在两种对待外来理论与制度资源的极端立场;重点领域学术研究指向有待明晰。未来涉外法治话语体系的完善,有待站在兼容并包、统一战线的高度,通过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弥合实践与理论、实践与话语之间的鸿沟,加强涉外法治话语的理论研究,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等方面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律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规范作用,但是也具有自身的脆弱性。德法共治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勾勒了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发展状态,而且反映了道德与法律融合发展的条件成熟。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语境下道德与法律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综合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主张,它既关系到我国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之后的法治发展战略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道路以及相关的法治保障问题。法治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策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今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它的底色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中国国情的人民性以及习近平实践经历的人民性。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的内涵所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要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廉洁和清醒;要推进良法善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要加强队伍建设,牢记为民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