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美法德俄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为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城市化史的尝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城市化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各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将指出英、法。美、德、俄5国共同的历史规律,对其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求说明,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发展过程因国而异。各国都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农村走向城市,再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因此,在和谐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同步实现语言的和谐已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是国家的战略大事.本文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认同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生态与城市语言和谐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做到语言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化模式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进程。它不仅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标志着一个国家 ,一定地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 ,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社会演变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然而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城市化不只是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 ,可以把城市化作为一种动因去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正>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近代200年来的世界历史表明,城市化趋势乃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生现象。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一般地说城市化的特点和道路也不同。但是,十分有趣的是,各国走向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却是共同的。无论我们为“城市化”这个词选择何种解释或定义,也无论是作为人口空间集中过程,还是看作社会经济或社会文化或社会行为过程,但有一点事实是无可辩驳的,即城市化的确是当代人类在行将到来的世纪之交,乃至下一个世纪的50年内外所面临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5.
杨智 《江汉论坛》2001,(7):45-49
:城市作为人类生和产生活的聚落,是新石器文化同旧石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其形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在这5500多年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发展,以及居住方式的变化,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载体,不断处于变化之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逐步向新兴的城市文明退让,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逐步被现代的机械化工业生产所取代。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社会历史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那种城市化历史在我国不会重演,因为我们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总体选择 城市化道路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出发点、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等内容。从理论上说,城市化道路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聚集型。它在工业化初期主要表现为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工业化后,大型城市带或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城乡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城市化过程是农民身份市场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住和生产生活范围非农村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城乡差别,较快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将城乡置于统一的空间下,谋划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筑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工业发展、市场建设、城乡科技和社区建设一体化,使城市和农村在地域、形态、功能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依据适宜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培育具备现代化综合性功能的国际大都市的同时,要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走使人口和其他资源在特定小城镇及区域内相对分散配置从而推进大都市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要协调农村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二要使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三要正确规划和管理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的转移;四要构建城乡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涂层也就是用某种涂料、材料涂抹、修饰对象,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实现特定的目的。涂层在城市化进程、空间生产中的泛化,有可能使城市社会成为一种表面光鲜而充满风险的涂层社会。涂层、涂层式空间生产具有短期的经济、政治等效应,但会深层危害城市与社会发展。涂层式的空间生产、涂层式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形式主义意义上的城市策略与空间行动。涂层式、形式主义空间生产用表演式的行为遮掩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积累发展风险。化解涂层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于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进一步成熟。推进空间生产的社会自觉,深层确认城市的人文本质;推进空间制度的行为自觉,增加城市权利的弹性张力;注重空间生产的本土特质,推进空间生产的本土自觉,对化解涂层问题有重要的行为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方向的角度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综合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人口城市化率以及宏观背景,将包头市城市化过程划分为城市化恢复阶段、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负增长阶段、城市化徘徊不前阶段、城市化过渡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全面发展阶段;指出包头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存在着内生动力不足、政府职能错位、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横向动力机制作用力度不够等缺陷;提出加强对多元化动力机制作用的认识、改进与优化城市化动力因子、巩固与发挥水平动力的作用、着力加强"自下而上"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抓机遇促发展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其政策含义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特别要注意集约发展、环保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三者间关系.指出迁徙自由不仅促使人口空间再分布趋于合理,而且促使社会走向有序.由于贫民窟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因此硬性回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也会使中国陷入中国式的拉美陷阱: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凋敝.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化的形成机制、发展模式与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 ,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有自身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需遵循城市化的固有规律 ,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 ,才能发挥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相互调适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世纪之交的20一30年时间内,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应编结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扩张、结构调整与结构转换、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的新构架并依此逻辑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发展战略是促进中国社会由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乡村经济阶段进入结构高级化的发达阶段,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化为现代先进的城市化社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具有完全的现实性和科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迈向21世纪的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虽不断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在宏观指导上缺乏一个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在迈向21世纪之际,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1)城市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2)城市化进程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点;(3)城市化的战略方向应是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完善城市化的支撑条件。中国城市化应当解决三个资源配置战略问题:(1)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政策;(2)高效率开发城市用地,加大城市开发力度;(3)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设施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资金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步入现代工业社会、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便开始面临过密化.而由过密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问题群",表现为人口过密、企业过密、交通阻滞、社会划一化、社区归属感弱化、城市都心衰落、郊区过疏化等,使现代城市面临根本的挑战.过密问题的实质是现代化背景下的"空间重组",是人类在工业文明、现代性背景下的"空间生产",每一个选择了现代化、城市化道路的民族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因具体国情不同而其表现形态有所差异.为此,我们应超越"作为问题的过密",而对"过密社会"展开系统研究,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种过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的集中,出现了生产的集中、消费的集中、财产的集中和政治的集中。如果说城市的特性是集中,那么农村则体现了分散性。城市化是由社会分工所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会极大地推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形态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它既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演变,更是指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城市化对个体的影响明显体现在城市认同之中。中国城市化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进城务工者融入城市生活体系造成了诸多障碍,使广大农民工面临着身份认同问题。如何从制度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模式、规律、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城市化趋势与城市化研究成果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规律、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要求中国选择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格局,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过程是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适宜居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镇聚合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地域的集中过程。四川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大力促进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成都及成德绵地区、川南地区三个强势地域集中。重点发展三大强势地域内的城市与小城镇 ,促使其向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展 ,以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作为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有机结合的载体 ,形成更为广阔的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