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王学典 《文史哲》2002,(2):70-79
黎澍基本上是一个处在“体制”与民间夹缝中的思想家。他与“体制”的那种“入不深出不远离不开”的关系,使得他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遭到所谓“左”与“右”两种思潮的拒绝。黎澍遭到“左”的拒绝,是因为他对以“革命”本身为目的的“革命意识形态”的反省与审查。而黎澍在90年代的被拒绝,主要是因为他的“激进主义”和“反传统”的“新启蒙”立场。几乎无条件无限制地欢迎“现代”而鄙弃“传统”,是黎澍等“新启蒙主义”者的基本倾向。今天看来,“新启蒙”思潮的确“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但思想理论上的“新启蒙”时代毕竟又已经过去,而且,“新启蒙主义”的思想理论也暴露出种种局限。关键词:传统;新启蒙;革命意识形态;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和 1 8世纪的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之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 ,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 ,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 ,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但侧重于“人智” ,“原欲”则以隐性形态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均因“人”的母题中“上帝”成分的存在而表现出对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疏离与反叛。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 ,中国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主要接纳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中“原欲”与“人智”意义上的“人”的母题  相似文献   

5.
“海派”散文与文化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出现的历史背景。“海派”散文是“五四”后期至四十年代末出现于文坛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历经转型期、追新期和由俗写雅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它作为典型的文学商品化环境的创作,面对文化市场的冲击,在创作态度、主题取向、文化内质、美学格调诸方面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风貌,但无不与商品经济相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内卷”“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表征了青年群体以厌倦劳动为状态的集体焦虑、以逃避劳动为表现的软性抵抗和以拒绝劳动为选择的消极对抗等“反劳动”现象。形成“反劳动”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消费主义消解青年劳动价值认同,社会转型过程复杂加剧青年劳动困境,家庭劳动教育不力引发青年劳动误区,自我认知偏差弱化青年自我劳动认同等。破解青年“反劳动”问题,必须直面青年一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青年劳动价值认同,以健康和谐的劳动环境保障青年劳动发展权益,以崇尚劳动的家庭教育凝聚青年劳动教育合力,以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强化青年劳动主体认同,进而实现青年劳动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7.
江西新干“莲花落”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它的历史渊源流长,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本文对新干“莲花落”的音乐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了分析,力图使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古老曲种充分展示其学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或体现出“亚政治文化”特征。在这方面,对三十年代自称为“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群体来说,也未能成为例外。本文通过三十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出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论证了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由于对重大主题的漠视或回避,双重变奏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上认识的混乱。因此,要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必须重新认识文学主题更为复杂的结构。事实上,历史留下的印迹非常清楚: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并…  相似文献   

10.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0,(5):143-152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由于青年在互联网应用中处于前沿和主体地位,导致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逆转,青年"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全面分析网络社会中青年"文化反哺"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发挥作用的两面性,指出对青年的"文化反哺"应加以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李新宇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 10期撰文指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李泽厚“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论题的影响 ,国内学人多以“双重变奏”的框架谈论现代文学。然而 ,“双重变奏”并不能准确地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 ,更难以清楚地揭示文学思潮矛盾运动的复杂状态。事实上 ,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不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而是由启蒙、救亡和翻身构成的三重变奏。由于历史的境遇 ,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存在着三种核心意识 :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三种意识分别产生了三个中心主题 :启蒙、救亡和翻身。三个主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冲突 ,…  相似文献   

14.
陈虞伟 《兰州学刊》2006,(4):72-73,85
超级女声这一成功的娱乐节目,不仅在这个夏天狠狠抓住众人的眼球,而且当前仍继续演绎着“后超女时代”的传奇。她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持续掀起阵阵文化浪潮,成为折射当前青年文化最为典型的模板。本文将以超级女声这一典型现象为模板,对当前青年文化呈现来的新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青年文化高层次的提升和对青年的引导进行反思,以使青年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新启蒙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人发起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启蒙运动的兴起、内容及影响 ,指出新启蒙运动之“新”在于其提出了“扬弃”五四的新方针 :(1)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理性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及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新理性主义 ;(2)提出对文化采取辩证和理性态度 ,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综合为建构新文化的方针 ;(3)提出以大众启蒙代替市民启蒙 ,通过新思想新文化的普及而达到民族的自觉和思想的解放。由于国难当头的严峻历史环境 ,新启蒙运动未能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仍可谓与五四一脉相承的现代中国启蒙思潮的又一波澜  相似文献   

16.
盖琪 《学术研究》2023,(10):153-161+178
从现代话语建构的角度看,“新女性”一词是在191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的。晚清时期的“准新女性”话语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话语虽同为以女性为能指的现代性修辞,但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女性”话语的发生联结着不同时期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想象方面的范式嬗变,即从晚清新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现代化想象到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现代化想象的范式嬗变。立足于全球视野,结合概念史分析方法,重新审视“新女性”话语在中国文化场域的发生逻辑,有助于理解启蒙现代性框架下个人主义论述在中国社会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有助于从思想史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理论所展现的积极前景。  相似文献   

17.
喻中 《新疆社会科学》2011,(2):95-104,148
早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救时”,以政治为业,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晚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思想启蒙,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启蒙本位的“法治主义”。1918年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视为梁启超的“法治主义”从救亡本位转向启蒙本位的标志性年份。粱启超的“法治主义”,是理解现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年代初,陈铨在重庆发表一系列文章,创办《民族文学》杂志,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陈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宣扬抗战救国的“民族意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与1930年代国民党官方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着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流行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衍生物,是在流行时尚引领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与亚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缩影.具有个性化、阶层化、小众化特点及多样的传播形式。辩证地看待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正确抉择,是青年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