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毫无疑义,萧兵现象、何光岳现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上无法回避的事实。于是,关于“何光岳现象”,吉林方面正筹建专门的学术团体。而关于“萧兵现象”,除了谭家建、郑君华、赵沛霖、周建忠、胡健、蔡铁鹰等发表数篇学术专评之外,还有一系列通讯专访或书评,从总体上认识、把握、分析,还远远不够。总有一些“困惑”干扰,影响着人们对他的客观评价,同时也诱发了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好奇心与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2.
近日,我以师友之间的关系,采访了萧兵,要他谈一谈学术经历和想法。虽然还不是"法拉奇式提问",可也够"不敬"的了。目的在于尽量保存真实。——周游周游(以下简称周):您才上过高中一年级,不到15岁就当了兵,怎么搞起学术来了?  相似文献   

3.
唐仲友是南宋中期金华学派中与吕祖谦同派不同流的著名学者,首创经制之学,其学术思想重事功实用,在南宋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其生前身后之遭遇与吕祖谦相比,却颇具悲剧性.本文对唐仲友身后湮没无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建宽松的政治生存环境和学术环境,消除学术流派门户之见,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对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说,学术预测有其独特的意义。只要认真回顾历史,总结研究史规律,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状况及其与学术的关系,在必要时我们是可以对学术趋势作出预测并取得某些成功的。如果对新世纪我国古代文学的格局作一定的前瞻和估测,则古代文学的研究使命将重点在“学术创兴”———创构自己学术思想、理念、方法、体系,实现古老传统学术的现代复兴。就楚辞研究而言,则需要创构“新楚辞学”,具体包括基础材料、思想文化精神与理论方法诸层面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研究是在马克思生前即已存在的学术现象,第一代和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都非常重视马克思研究.梁赞诺夫使马克思研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研究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学术声誉.在西方世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研究也经历了从格律恩贝尔格的马克思研究到吕贝尔的马克思学的深化.中国马克思研究也正经历从上世纪宽泛的马克思研究到21世纪马克思学的转变,将"马克思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是推动中国马克思学走向深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陆胤 《云梦学刊》2008,29(5):43-44
利用期刊与文集互证的方法,考证附载于<新民丛报>第四号,针对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有关先秦学术部分提出批评的<周末学术馀议>一文,其作者为章太炎.并涉及光绪二十八年之际,章太炎、梁启超学派之争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在对中国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对这一研究过程和研究道路的总结和反思,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样的著作、论文、总结报告已经积累不少.这些回顾分析和研究,重在对中国学研究进程中的成果、方法、理念的反思,而这些研究每每在中国学进程中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乃至引领整体发展大局.如同中国的<史通>、<文史通义>,这是学术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要对美国中国学展开研究,应十分重视这些学术总结与学术反思的成果,注意相关文献的搜集和诸多研究类型的探讨,以及学术价值的判断和分析.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正在世界崛起,各国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应该对海外学者的中国学研究有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科学、系统的反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亚韩国学方法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的脉络中还原韩国学,以东亚视角再构筑为东亚韩国学,其宗旨与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志向是相吻合的.中国韩国学在进入21世纪后,形成了中国学派并已积累了自己的学术历史,以特性化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在海外韩国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韩国学的立足点无疑是中国文化.中国韩国学学者立足于中国,以中国人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来研究韩国的人文科学;我们要抛开认为韩国学是产生于韩国本土、并只对本国产生影响的一种文化狭隘认识,将其置于东亚的框架之中,客观地考察其纵、横向关系,视其为对照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才应是中国韩国学的东亚视角.中国的韩国学在立足中国的同时,要克服中国为文化输出国、韩国为文化接受国的观念,我们应理解韩国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容,并以此了解中国文化的他人视角,从反观的层面促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以独创的学术精神和高超的学术造诣,彪炳史册.他虽未执教,却著有<吉州学记>,文中以坦诚恳切的态度、洗练直白的语言,阐述了其对教育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在秉承儒家教育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现实,大力倡导忠孝仁义、礼乐教化,为北宋及以后的儒家政治与道德社会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