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通过追述近代日本大思想家西周翻译"哲学"这一重要用语的思索过程以及现代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对话,揭示翻译过程"语言转换"与"意义转换"的深层内涵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选择.翻译直接影响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对话的水平,因此,以提高大学外语本科教学中翻译学科建设为基点,是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特征上。因此,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翻译工作者必须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依据功能对等的原则减少译文信息的丢失。  相似文献   

3.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过程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做好汉译英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阐述由此产生的汉英误译以及如何避免误译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4.
公示语翻译要注意不同国家文化的历史背景。译者只有在了解不同国家语言历史和习俗的基础上,方能运用适应性原则进行翻译。文章以生态翻译学视阈,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以下简称"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来阐释公示语翻译,用以促进我国外宣语言与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城市文明形象。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自提出之日至今,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本文在介绍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翻译活动这一语言、文化及心理转换过程,需要元认知的监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主体,是认知的中心,他能跨越两种语言的障碍,使原语与译语融合在一起.认知推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为翻译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本文对中国佛经翻译高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原因进行逐一阐述,对佛经翻译活动在历朝历代的中国文化、中国文人思想所产生影响进行实例性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佛经翻译过程中外来文化思想与主体文化间接受与妥协、移植与嫁接,进而表述外来文化与主体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翻译小议     
语言之所以能翻译,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物、现象的概念是相同的,翻译就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种概念,因此翻译过程可以说是概念的转换过程。凡搞过翻译的人都知道,对同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于译者的母语表达能力,根本还在于对原文概念的理解。翻译是一种主观活动,是不同语言的思维转换过程。机器的翻译不能替代人的翻译,就是因为机器不能思维。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因而文化差异自然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本文围绕几种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指出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在文化交流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是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翻译理论被陆续引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翻译学界对翻译研究方向的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文本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上是该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当前影响中国翻译研究的西方主要翻译理论来解析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黄英 《天府新论》2007,(5):121-122
不同的文化会对词语的内涵意义,尤其是习语的内涵意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原语语言的内涵意义,译者首先要精通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保留形象、移植形象、转换形象等策略,以便译出原语的形象、喻意、修辞,及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1.
意义驱动翻译初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综合翻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宜华 《学术研究》2006,(1):138-14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成是两种语言间意义驱动的交际模式的转换。交际模式的识别、理解、转换和表述涉及到意象图式、原型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语言认知理论以及多种翻译理论,它们构成了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意义驱动翻译。  相似文献   

12.
没有文化的支撑,则没有翻译行为的真正运行与实质性实施,而不同的国家的民族活动多样性与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样性,通过翻译行为的实施去缩小差异,达成语言间的妥协。奈达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归纳出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实则为两种语言转换时必定碰到的文化障碍,这种文化障碍在翻译行为的实施中则可视为文化限制。翻译行为的文化创造可在归化策略(转换法)、异化策略(直译法)、文化调停策略(意译法)、译注法、音译法、转换与重写法这6种方法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骋 《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32-133
翻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融,译文总是两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转换活动———翻译也就离不开文化这个大背景。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是不翻译的操作对象,文化信息才是翻译的操作对象,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语言文化信息的客观规律是,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并存。人类的活动透视出人类的文化。人类活动的共性决定着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可能性。有时,汉、英语言在概括表示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时,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结构都惊人地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合的感觉。例如:T…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必然会出现语义非对等的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民族文化都具有独一性,使这种语义非对等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英汉语言、英汉思维、英汉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进行文学翻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学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英汉民族思维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会给翻译的同效性造成很大影响,当引起学习翻译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简而言之,它可表述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先理解,后表达.文学翻译有着高度的再创作属性,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及文化涵义,所以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等是必然存在的.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会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缺无"(lack).本文认为:1)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建立在"渴望"弥补语言文化上的"缺无",而导致了"再创作".这种翻译再创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语言的能力.2)从宏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的不足和主观情感的双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红色"与"Red"为例,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红色"与"Red"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了颜色词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商标翻译是商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环节.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语言,更要深入研究不同文化,准确把握文化内涵、消费心理、市场定位等多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实现商标文化传播、促进消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融合与翻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提出了翻译是促进人类文化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表述以及如何摆脱传统翻译观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移植外来文化的观点,从而阐述了翻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它不仅要将源语的单词、词组、句子等的意义转化成目的语,而且要把它们所含有的文化信息转换到目的语中去.基于此,作者从语用角度分析语言、语境、文化以及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利用语境转换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