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学的自觉"既是对学术变迁的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又是对文学的艺术性特征的一种评价标准.目前,关于"文学的自觉"讨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文学的自觉"的形而上思考不够,理论层次较低,多是在复述中古文学发展史."文学的自觉"对中古文学发展史而言,是一个宏观的命题,是对一个时代文学特征的概括和描述的辨析."文学的自觉"是在主体觉醒、文学独立基础上的"创作自觉"与"批评自觉"."文学的自觉"不等于"人的觉醒"与"文学的独立","人的觉醒"发生于东周时期,"文学的独立"出现于西汉时期.而"文学的自觉"即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自觉发生于汉魏时期.  相似文献   

2.
短信写手在进行短信创作时,最初大多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此种游戏不仅仅是文字技巧与形式的表面揉搓,更含有精神上的游戏、嘲弄,是一种审美的游戏,一种摆脱了强迫、物质需要与社会束缚、支配的自由活动,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浸润着人生的谐趣与语言的韵律之味.但短信文学从诞生起,就暗含与商业合谋,希望凭短信赚钱、梦想一夜成名,亦是短信写手最显明的心态.利润与虚荣的蛊惑导致短信文学商品化运作过激,写手创作心态失衡.任何一种文字的目的性过强,都将摧毁其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能性,最终沦为文字生产.  相似文献   

3.
孙光 《河北学刊》2006,26(3):140-143
魏晋文学自觉的前提是“人的觉醒”。士人在将玄学理论化为人生实战的过程中,在文学观念、主题取向、创作思维等方面接受了它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文学活动更趋于自觉。体现于嵇康、阮籍,就是以主体自由的创作原则取代了儒家的伦理规范;以个体的心灵吟咏取代了社会现实反映;以意象思维取代了事象思维。  相似文献   

4.
“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到别的学科,但心理学总是必不可少的。”——M.J.弗里德兰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自觉地以“文学应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然而,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因此,由于作家的个性、心理素质、精神品格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不同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按理,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过:“由于诗人个  相似文献   

5.
就文学史的宏观演变而言,中国文学大体发生过三次自觉--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盛唐文学的自觉、盛宋文学的自觉,它们都是针对一个漫长时代的不自觉而发生的文学飞跃.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自觉,其重要标志是一变两汉空泛言志而形成以穷情写物为诗歌美学风范的五言诗体制,它标志了中国文学从两汉时代的政治附庸走向了自由的、缘情的、审美的文学.其中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曹操孤明先发的探索;曹丕率领建安六子等诗人的群体自觉写作;曹植和甄氏五言诗传达出的深邃恋情及其所具有的人性觉醒的意义. "魏晋文学自觉"的提法,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建安曹魏文学自觉",这次文学自觉的内涵,也应该是以文学本体为中心的系统的自觉,而非仅仅是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短信文学都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发展迅猛,对高雅、精英文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却不是对文学的颠覆或文学的终结,利用多媒体展示主流文学,也许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傅道彬<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提出商榷意见,主要现点有;1.文学的本质意义并不如傅文所说是语言.而是形象,春秋时代并不存在时下意义上的成熟的文学.更遑论自觉的文学;2.即使傅文对文学及其成熟与自觉等方面的认识不误,用于支撑其春秋文学自觉说的四大理由均不能成立;(1)春秋"文言"实践重理尚用;(2)春秋时代"文言变革"证据不足;(3)春秋"文言"理论重理尚用;(4)春秋时代并未形成独立的文士集团.本文附带性地讨论了傅文时<文言>的错误认识,在论证的过程中还随文指出傅文存在的部分逻辑问题.文章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苏勇强 《江汉论坛》2007,3(7):110-112
中国文学的自觉与否,不可能是某人的某句话确定下来的,它应是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中国文学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地位其实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文学需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得以分离出来;二是有一批符合文学定义的创作成绩;三是在大量创作实践基础上,文论上对文学有所自觉与总结.由此, "魏晋文学自觉"的定论就很值得我们重新思索辨析.  相似文献   

9.
刘汉波 《兰州学刊》2008,(4):186-188
伴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短信功能的完善,短信文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事实在前”、“命名在后”的文学现象,短信文学实现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大众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学;但它是靠消费经典来走向大众的,很容易使文学走向堕落。作为一种商家、媒体、作家和评论家合谋的产物,其商业性也足以让人警惕。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的文学机缘来自"第五媒体"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支持,数字传媒的市场推力规制了手机文学的三重身份.短信写作需要发挥文学才情,展示生活智慧,着力炼字凝意,追求平视审美,以自由灵动的修辞技巧实现个性表达,以人文审美性文体创意达成短信文本的优化和美化.与此同时,私密会心的互动沟通,余味曲包的语体感悟以及静观默察、轻松愉悦的欣赏心境,是手机短信审美的常见范式.  相似文献   

11.
短信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诞生的一种新媒体文学样式。从泛众性、时空的自由性、民间性、诗学重建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属性等多维度对两者进行比对,可知,短信文学即将超越网络文学而成为新媒体文学主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泛化与短信文学的勃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卫华 《江汉论坛》2006,(8):120-123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新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媒介、手段以及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文学的泛化已然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短信文学的勃兴既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相联系,也是时代的审美特点所使然。形制上的短小,内容上的平面,传播上的快捷,亦即“短”、“平”、“快”构成了时下短信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短信文学赓续着传统文学的特征,又不乏某些新的质素,在某种程度上使文学获得了对时空限制的超越,带来了文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自觉"问题应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它包括对文学的"前自觉"、"自觉"和"后自觉"过程的历时性描述."文学自觉"的基本内涵是指文学完成了它的抒情化、个性化、审美化、文人化的特征.依此,我们将春秋战国至东汉中叶确定为中国文学的前自觉期,其中包括"乐体文学"、"赋体文学"、"史体文学"三种前自觉的艺术文体阶段;东汉后期至西晋阮籍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期,这是诗体文学大兴并完成了它的个性化、抒情化、审美化、文人化特征的时期;西晋太康至初唐宋之间、沈俭期时期是诗体文学的体制完善期,它经历了陆机的语词时代、玄言诗的语义时代、山水诗和宫体诗的语象时代、永明体的语音时代,而至初唐出现了体制完备的律诗.律诗的定型,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历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4.
由于仿拟格自身的特点,成为手机短信编写的重要的修辞手段.仿拟短信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本文首先按仿拟语言单位层次并结合仿拟对象的来源,对手机仿拟短信作全面的分类,结合实例分析各自的特点.其次分析仿拟成为手机文学短信编制的重要手段的原因,并从社会文化背景,修辞层面、心理学、认知机制等方面对手机仿拟短信中的生成和接受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自传统至现代(下)——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变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道道地地的革命,它不仅画出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五四”文学革命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而这自然是要联系新文化运动的总体动向来看的.  相似文献   

16.
杨芳芳 《晋阳学刊》2006,(5):126-127
短信文学因第五媒体——“手机短信”的普及得以产生,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为文学写作与文学阅读提供了新的空间。然而,以既有的文学理念看,“短信文学”究竟算不算文学?如果不算文学,这种写作文本如何界定?如果算文学,它与其他品种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对“短信文学”作些学理性分析,对我们认识媒介价值张力对文学价值的影响,有许多启示性意义。一、第五媒体为文学的写作与消费提供了新的空间谈到文学的生存空间,在19世纪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多少关注,因为那时文学的生存空间十分单一,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戏剧剧本)都是通过“书”这一媒…  相似文献   

17.
王琼 《兰州学刊》2007,(2):145-149
"伤痕文学"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意识形态,其在隐含着特殊的边界和排他性的同时,还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调节治愈功能.而其神奇的心灵疗法是通过本文所提出的"诉苦"愈合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胡明贵 《东南学术》2006,(5):149-153
故乡秀美的山水既陶冶了林语堂的情操,也养成了他观察人事万物的独特方式--"高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把大自然作为他处世的参照系,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自觉追求真与诚,希望无愧于心灵,从而形成了他观照人生与观照写作的独特方式.本文旨在探索林语堂人生观与文学观形成的地域和文化诱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6,(6):157-162
魏晋南北朝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该时期的“文学自觉”同时也是“文学的反自觉”,文学的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都有重要体现。追溯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嬗变轨迹及历史背景,并以“玄言诗”为个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即可看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存在的某些偏颇,“魏晋文学反自觉”说的纠偏性补正,以及其后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学的自觉,经历了文字自觉、语言自觉与文学自觉三个历程。汉赋则是语言自觉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以反政教、反朴野的艺术精神,在审美追求中,完成了文学由奴婢地位走向独立自由的巨大进步。对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