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李纾 《学术研究》2002,24(10):98-99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 ,学名文 ,字德明 ,号日新 ,后改号逸仙。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 ,为保行动秘密 ,除原名、字、号以外 ,还有许多化名、笔名 ,生前死后还有衔称和尊称。据余齐昭在《孙中山的名号》①一文中归纳 ,按时间顺序大致可作以下排列 :一、名字、别号(1)德明、(2)帝象、(3)帝朱、(4)文、(5)日新、(6)逸仙、(7)中山樵、(8)载之二、化名(1)陈文、(2)林行仙、(3)兴公、(4)高野长雄、(5)吴仲、(6)山月、(7)中山二郎、(8)杜嘉偌、(9)武公、(10)高达生、(11)李竹痴、(12)东…  相似文献   

2.
中山先生逝世以来,已满三十周年。经过三十年的过程,回头再看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历史意义。中山先生一生在发展与前进中,他没有停留在固有的阶段,他的思想和活动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进步,他不是惧怕将来,而是相信将来。中山先生的早期活动,和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一样,也涂上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最相近的一点是俄国的民粹派不相信社会发展规律,“照他们的意见,历史不是阶级所创造,不是阶级斗争所创造,而只是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英雄’所创造的;群众、‘群氓’、人民和阶级是盲目地跟着这种‘英雄’走的。”无容讳言,中山先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是一个主张“知难行易”的人,他强调“知”,他说“知”是创造世界的,但不能每人全能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三期上载有朱星同志的《<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谈到明人王世贞的许多个名字别号。其中谈到王世贞又叫“凤升”,又叫“息庵居士”,“又叫‘王伯舆’,《弇州诗集》卷四十四中有一首通俗诗:‘有情痴故侄,无情黠亦尔;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这全是他自写,他在兄弟中行大,所以王伯舆也该是他的化名。这可给《大汉和辞典》作补充。”“王伯舆”并非王世贞的化名,原来这首看似通俗的诗也并不通俗,用了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一个典故。  相似文献   

4.
中山先生一生的伟大贡献,即创立“三民主义”革命学说;理论联系实践,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注重经济建设,亲手制定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文章指出中山思想核心就是:救国和建国。他是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位总设计师。中山思想在当前仍有其现实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中山在战国中期是个“方五百里”的小国,由于强齐的支持,武力颇盛,非常好战,“不啬于攻战之患”,终因“数伐数割,而随以亡”。中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但《史记》没有为中山立世家,零星记载很难联系起来,所以过去对中山国的历史相当茫然。河北平山县中山三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山国后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不可捉摸的中山国已经大体现出轮廓。在大家讨论的启发下,我也对中山的史料稍有涉猎,现就赵灭中山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6.
文坛巨匠郭沫若在诗歌园地中,独辟蹊径,“锐意使自家的诗之生命是一个新鲜的产物”(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家书),用那支神来之笔,描绘出一幅幅色彩奇丽的图画,为丰富诗词比喻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诗词比喻上的创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追求风格的多样化“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不足令我满足。”(《三叶集》第一四四页)郭老不满足“雄”、“丽”并有所突破。于诗如此,于诗之比喻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一、娘子关扯出的历史谜团2011年8月23日,山西作家太行采风团来到娘子关。娘子关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关口之一;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清代增建“固关营”。是太行山上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相似文献   

8.
“中山盗”一语,源出于《战国策·秦策五》中魏人姚贾对秦王嬴政所言。由于姚氏当时并未点明“中山盗”的具体身份,所以后世注家说法不一,歧异甚大,以至成为一桩历史疑案。笔者以为,弄清“中山盗”一语的原委,对于了解中山国早期的历史以及春秋中山与战国中山的承续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撰文析之,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一、郭冠英事件始末 2009年3月,台湾媒体大量报道称,台湾前驻加拿大多伦多办事处新闻组组长郭冠英,长期透过网络撰文、且疑似化名“范兰钦”,发表多篇“辱台”言论,经民进党“立委”揭发,事件延烧十多天,台“新闻局”在社会压力下,免除他的职位。  相似文献   

10.
一、产生根源陈子昂三十八岁 (6 96 )时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威武大将军 ,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督 ,以讨契丹。他怀着“以身许国”的意气 ,担任军中参谋。在出征前 ,就积极协助主帅作准备工作 ,写了《为建安王誓众词》 ,充分表现了诗人“奋不顾命”、“扫孽除凶”的慷慨激昂之情与坚定的决心。临发前 ,他写了《东征答朝臣相送》诗 :“平生白云意 ,疲芥愧为雄。君王谬殊宠 ,旌节此从戎。捋绳当系虏 ,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 ,长谣塞上风。”此时此情 ,诗人不仅抛却隐居时期一度出现的崇道思想 ,而且扫除邀功取赏的庸俗观念 ,表现出一心平虏…  相似文献   

11.
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二云: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角两雄”,时人每误解其义。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认为:“两雄,谓曹、刘也。”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历代论诗绝句选》也说:“两雄,指曹植和刘桢。”据这些意见,“角两雄”,就是“跟这两位雄杰相斗”了。按,“角两雄”,意谓“两雄相角”。“四海无人角两雄”,就是说,四海之内,没有人能跟曹刘一决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明代东原人罗贯中,明代各种版本均有明确题署。明代浚县人王越曾任兵部尚书,写了一些咏叹三国史迹的诗词,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化名,而且他卑视“野史小说”,认为优伶们的插科打诨和坊间传闻等都是“小人”所为,他一生从未从事过小说、戏曲之作,所以更不会是《三国演义》之作者。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必须以真实而直接的文献证据为基础,若以想像作推导,是不科学的,只能是“想当然”的臆想和猜测。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缘起于反清革命,早期曾受到19世纪欧美流行的“种族主义”影响。随着中山先生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化,他对民族主义的内容不断修正,最终扬弃了西方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因素,将其升华为用以统合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的国族思想来建设现代中国。因开展反清革命宣传时曾借用欧美的话语、观念和理论,中山先生的国族思想至今仍被一些学者批评为“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壮大,一些别有用心者更将其刻意曲解,企图通过抨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族观念来解构“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进而“把中国去中心化”。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老史料正本清源,研讨孙中山反清革命时借用欧美理论和话语的动机与方式,以及他在后来的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中通过建构“三民主义”国族思想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形成的批判与升华。  相似文献   

14.
<正> 周一平先生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撰文,对王国维曾号“人间”进行辨析。这是因为: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上发表的《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中,由“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而否定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之说。周文及榎文还都提到了两个可注意之点,即:一、王氏曾号“人间”;二、曾题其居处为“学学山海居”。而集中说解的则  相似文献   

15.
郑观应(1842—1922),亦作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偫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近代著名的爱国者,影响较大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反帝爱国的思想最为明显,最为强烈。他反帝爱国的思想有两方面的内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帝国主义进行“商战”,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训将练兵,加强国防,同帝国主义进行“兵战”,反击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他的与帝国主义进行商战的经济思想,近年来学者、专家论述极详,而其兵战的军事思想,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拙文试就此为题,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文 翻开孙中山先生的文集,这句由他亲手书写的名言,便立即闪现在我们面前。这位革命巨人,一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在历史潮流面前,他总是欢欣鼓舞地去接受着她,并总是奔走在历史的前列。当戊戌时期的君子们正醉心于改良之时,他发出的却是发聋振聩的“创立合众政府”的呼声;当摆在欧美各国日程上的问题是从资产阶级下面解放出来,即实现“社会革命”的时候,中山先生又别具慧眼,为在中国防止资本主义发展时的“祸害”,进而对欧洲社会主义表示了真挚地同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肯定的。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南宋的陆游、文天祥,都对他推崇备至;直到今天,人们也肯定他在宋代诗歌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看来似无异论,但一经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人们对他的看法有不少分歧。如欧阳修曾说过:“圣俞(尧臣字)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中山诗话》)可见对他诗歌中的精华所在,欧阳修就有不同的看法。他的诗歌风格,一般说为“平淡”,但这不能所括他诗的特色。他的“力矫‘昆体’”,虽为世所公认,但曾有人将其说成“‘庸体’之杰出者” (方回语),更有人竟将其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通过小林形象的塑造,充分表现出他艺术创作的胸襟与气度,即同情并理解小林之异化,“反讽”并“抗议”造成小林异化的现实环境。这种胸襟与气度和现代启蒙者“狂人”与古代士大夫精神相比,还远不够雄远和高逸,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大唐一诗侠 在李白“谪仙”、“诗仙”、“酒仙”等诸多美号中,我认为还应再加上一“诗侠”。在唐代诗人中,不仅是他所写的任侠诗篇最多,而且他本人就是唐代有名的一位侠士。且看诗人的自画像: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邀。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扛阳宰陆调》) 从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坐跨骏马的少年侠士,破纸欲出。这就是“诗侠”李白的自画像。 那么,在李白同时代人的眼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李白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崔宗之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