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泛在化、自动化和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的算法技术在深刻影响国家、社会与个人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老年群体面前横亘起一道新型的算法“数字鸿沟”。加快推进数字适老化进程是协同跨越算法“数字鸿沟”,顺利推进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代面对与必然选择。在厘清数字适老化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正视数字适老化过程中老年人群体面临的算法排斥、算法歧视与数字沉浸等算法风险,用以算治算的规控理念,健全与完善数字适老化双轨制立法体系,科学内置算法风险分类与识别法律代码,努力提升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化素养,为构建不分年龄、普惠共享、代际和谐的积极老龄化数字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数字经济的热潮,工业社会逐渐向信息社会转型,不同经济主体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条件上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以及数字治理体制不够完善,诱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妨碍了共同富裕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将包容性发展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坚决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最终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系统思维的着力点主要包括:统筹规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数字经济接入条件,促进弱势群体的数字平权;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3.
智慧社区建设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结合,但其社区属性却常被忽视。从技术应用和社区治理的双重视角出发,基于一项社区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社区治理水平影响了智慧社区建设效能,社区参与则能够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社区治理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效能。这两种效能提升的“社区性”路径都有助于提高居民对智慧社区项目的需求。此外,虽然居民数字能力鸿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但社区参与和数字能力形成的“互补性”对破解“数字鸿沟”问题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强调需求导向的智慧社区建设中,重视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等“社区性”元素,能够提升数字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普惠性。  相似文献   

4.
从厚植乡土的农业时代到数字技术的信息时代,社会关系经历从"熟人圈子"到"陌生分化"的演变过程,社会信任模式也从简单人际信任走向数字技术信任。新时期,传统信任模式在信息社会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数字化技术的智慧治理情景下,融时代性与传统特色为一体的"智慧信任"模式方兴未艾,日益渗透于基层社会各项治理事务中,并逐渐塑造着基层社会多元主体间的新关系。"智慧信任"生动体现了基层社会关系新的发展方向,并呈现出以技术理性为支撑、以信任重建为导向、以价值整合为归属的内在运行特征。作为一种新兴信任形态,"智慧信任"为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构建基层社会共同体提供了新动力,有效推动着新型社会治理文化乃至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序次Logistic回归,探讨老年人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及以数字反哺为表现的家庭支持对于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效果.数字反哺效果可分为习得效果和代理效果,研究发现:低龄(60-65岁)、居住在城市、社会经济地位高、认知和记忆能力强等因素正向激励老年人互联网应用.子女的数字反哺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影响不同;如果亲子见面联系频繁,将促进老年人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增加数字反哺的习得效应,缩小数字鸿沟;如果亲子存在照料关系或亲子同住,将增加数字反哺的代理效应,扩大数字鸿沟.因此,政策制定与执行应兼顾不同群体需要,提供"适老化"通道,为老年人选择数字与非数字生活方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后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城市转型发展的转换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着力点、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对智慧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不断显现,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逐渐完善。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认识、体制、技术等因素影响,造成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扭曲,存在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上、城市面貌千城一面、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导向不足、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要实现我国智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应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推动智慧城市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智慧产业发展,形成市场需求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机制,实现智慧城市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数字政府服务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创新网络视角,分析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昆明"互联网+N"智慧政务、银川数字政府建设案例,揭示不同案例的创新实践过程,提炼相应的创新成功条件、影响因素、实现策略,可以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和制度创新作用共同影响了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网络演化过程,共同塑造了不同的创新品牌和成功经验.对于地方政府决策者而言,应结合自身环境、成功条件及自身能力的差异性,选择保持成功策略、持续创新策略或改进成功策略,以更恰当的方式触动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要素并保持其良性互动,进而促进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推动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和公平程度,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和交易成本等理论视角出发,要着力从数字技术服务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和数字赋能效应化三个方面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面对数据安全、科技理论、数据鸿沟和平台垄断等制约因素带来的挑战,重点应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和智慧养老等三大领域加强数字经济对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数字时代治理范式转型,智慧治理研究成为热点。国外智慧治理研究主要是基于智慧城市来进行,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的六大内容之一;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一系列复杂情况,公共治理维度的智慧治理概念被提出;智能治理则是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全球治理概念。国内智慧治理从智慧城市治理,到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再到智慧社会治理,实现了从引介、借鉴到本土生长的超越,需要构建植根于中国情境和政策叙事的智慧治理话语。中国话语的智慧治理,需要更加凸显人工智能的作用,因为智慧治理的智慧来自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它是人类群智与人工智能的人机共治,智慧治理位于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紧密合作与离散独立这两极之间的连续光谱上;需要更加凸显全球治理视野,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竞争延伸到制度与体制的竞争,国际的政治也是国内的政治,智慧治理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中体现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智慧;需要统筹线上线下,注重线下群体智能,践行新时代网上网下群众路线,汲取中国实践的治国理政智慧;需要统筹城乡,弥补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坚...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构建智能化的新型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关系。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技术基础,但更需要把智能技术转化为实现空间建设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功能,即智能技术功能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化创新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分形化、开源化、海绵化三个方面。智能技术功能化的效果判断要看是否具有生长性和可持续性前景,判断这种成长前景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场景"化,即创造新的生活场景,使智能技术应用改变现有的生活形态和空间形态。新场景的技术基础是智能技术应用的活态化,社会管理景观是公共空间与公共平台智能化运行的"新常态"化,新的人文生态景观是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文化氛围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数字鸿沟——贫富分化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社会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事实上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鸿沟问题.本文论述了数字鸿沟的基本涵义,存在状况、数字鸿沟引发的贫富分化,以及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郭晗 《人文杂志》2023,(1):17-21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融合创新要素以驱动科技水平现代化,能够提升主体创新能力以驱动科技主体现代化,能够增进科技治理效能以驱动科技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供需对接机制、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作用,需要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实现协同共享匹配的数字化科研组织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都已建设数字校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但是,数字校园存在有信息孤岛,高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数据难以共享,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不畅,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工作效率不高。智慧校园的建立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打破信息孤岛,学校各部门共享数据,而且可以加快学校的现代化进程。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不断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智慧网络建设的情况和必要性,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建设内容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是技术悖论在信息社会的突出表现。数字鸿沟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但它实际上表征着丰富的内涵,可从技术、制度、文化和价值等多个层面去透视和把握。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既要积极地去应对,又不失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的过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层次, 是在区域经济由“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因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定位而形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适应“区域崛起”的要求, 建设和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进一步发展区域的社会生产力, 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分析了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和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怡  宋何萍 《学术研究》2023,(10):22-27+34
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和深入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对话有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万物互联性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塑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保障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合法权益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惠享数字化成果之前,老年群体需要跨越代际数字鸿沟、边际数字鸿沟和交际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使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面临着适应智能空间、熟悉技能使用、警惕本能意志自律衰退和防范身体机能弱化的四重考验。弥合数字鸿沟需凝聚多方力量,以提升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为出发点,帮助老年群体从认同数字居民身份、增强数字生活体验、树立数字融入信心和培养数字思维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朱震宇 《兰州学刊》2023,(8):125-138
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在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文章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考察了老年人数字鸿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数字鸿沟损害了其心理健康,存在数字鸿沟的老年人抑郁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具有抑郁倾向的概率提高9.5个百分点。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各类稳健性检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鸿沟对低教育水平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损害更大。机制的探讨发现,存在数字鸿沟的老年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社交与信息获取受阻、线下社会参与受阻,从而损害了其心理健康,且不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社交与信息获取也阻碍了线下社会参与。结论表明,数字鸿沟导致了老年人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要通过缩小老年人技术接入与利用的差异,弥合老年人的知识鸿沟,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构建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数字乡村建设与网络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数字下乡”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技术、现代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问题,数字要成功下乡,必须应对和解决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的现代性困境,如供给效率困境、“数字鸿沟”、小农户衔接困境、数字技术兼容困境等。有效推进“数字下乡”,需朝着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大方向努力前行。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民福祉及获得感,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但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何还有待检验。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可能的影响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居民对于互联网服务的使用熟练度并促进了当地的电子政务发展。而异质性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存在选择性,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主要存在于非老龄人口、高收入人口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居民群体中。因此,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