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在东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华寻找政治同盟。南方实力派陈炯明资深的革命经历、对新生苏俄的赞美和尊崇、反帝爱国的政治态度曾一度使他成为苏俄、共产国际选择的联合对象。然而事实证明陈炯明并非莫斯科式的革命者,"六一六"事件发生后,陈氏对莫斯科和中共的态度也急转直下,苏俄、共产国际结束了联合陈炯明的尝试,从而转向与孙中山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概念的出现要早于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可以用"革命排满"来概括,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该口号很大程度上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成份,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动员效果,并引导了辛亥革命顺利进行。"五四"以后,孙中山力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致力于为其民族主义注入新的内容,以图在中国寻找到一个可以广泛动员民众的口号,不平等条约概念应时而出。当三民主义被解释为是为了打倒不平等这一层面,而民族主义专是"对外打不平",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的结合就水到渠成了。苏俄与早期中共在促进孙中山将不平等条约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苏俄将民族自由与废除不平等条约相结合的宣言无疑给孙中山以启迪。孙与苏俄的合作所求的不仅是外交,而是舆论和人心,争取的是寄予苏俄无限希望的国人。  相似文献   

3.
潘星 《理论界》2014,(7):126-128
孙中山的对外观念,在他生命的最后数年里经历了急骤地转折。在联俄之前,他曾一再尝试联结欧美列强,但却不幸遭遇失败,列强不仅不愿对他施以援手,反而屡屡与他为敌。内外交困之下,孙中山只好将求援目光转向苏俄。苏俄同意对孙中山进行援助,但须以改组国民党和孙中山改变对外态度,与它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为条件。在苏俄的推动下,最终,孙中山与列强彻底决裂,而与苏俄实现结盟。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素有苏联政府的"第二外交部"之称,其使华人员往往担负国际援助亚洲尤其是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和政府在华寻求革命新盟友的双重使命。廖仲恺与路博及马林的交往,有助于对苏俄革命情况及其对华政策的了解,也对其"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在行动上推动孙中山实施"联俄"政策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为孙中山亲口承认.十月革命后,苏俄宣传理论不断完善,为其"移植理论"提供可能.苏俄、共产国际主要通过派往中国的代表来影响孙中山."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更是面受教益.孙中山在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上的努力最终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我国民主革命之初是共产国际、苏俄首倡联合孙中山,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但联合孙中山则非共产国际、苏俄之初衷,而是在它们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的方针破产之后,特别是在一九二三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师法苏俄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师法苏俄模式建军。孙中山建军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主义建军 ,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以党治军 ,建立党代表制度 ;强调武力与国民相结合三个方面。在实践上主要表现在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骨干 ,成立党军 ;按照黄埔党军的模式改造旧军队 ,使之成为革命军的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 ,在国民党建军史上乃至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已经解密的档案的分析,认为这一转向乃是孙中山在寻求国家统一过程中,与国内各政治、军事的实力角逐的结果,也是选择在华国际的势力,尤其是在与苏俄的物质援助及意识形态输入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孙中山对政治的纯技术化对待的产物。这一转向,预示着近代中国由传统的道德政治向现代的技术政治的转型,它将中国带入欧美霸权与苏俄霸权两极对抗的世界权力结构之中。孙中山晚年的民族主义在为中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苏俄国际战略的牺牲品,民族主义与利害关系的亲缘由此得以充分体现,它所遗留的政治后果还有待进一步清理。  相似文献   

9.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国共两党对此都持反对意见,唯独苏俄顾问鲍罗廷力排众议力挺孙中山北上。鲍罗廷此番用意是什么?他在孙中山北上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20年前后,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了退潮的现象,由苏俄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开始把注意力从西方转向东方。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在共产国际的“二大”上,列宁提出并制定了民族殖民地的革命理论和策略,要在远东寻找同盟者,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以与西方相抗衡。维经斯基与马林来华,都负有这个使命。当时苏俄认为中国可以合作的人物是吴佩孚,不是孙中山。维经斯基来中国,无意中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始终被视为国民党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联俄"与"容共"——1920年代大革命前中国政局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俄"与"容共"虽是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但却实为一体.因为联俄容共政策的确立是为孙中山与苏俄追求不同目的的一种利益结合.孙中山为了苏俄的军事财政援助做出了两难的抉择:"联俄"亦"客共";苏俄为了苏维埃革命在东方的实现,以"共产主义不能在中国"而"联孙"的同时,推出了"斯内夫利特战略",将其对华的双重策略以国共合作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于是,"客共"成为了双方相互考量、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联俄与容共之间的这一微妙关系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1920年代大革命前中国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期间,对为中国民主共和事业奋斗历尽艰辛并做出贡献、立下勋劳而先逝的盟友,尤其是牺牲在战斗岗位上的同志都伤感万分、深情缅怀.除与盟友联衔发讣告、唁电外,他还撰写祭文,题书挽额、碑词,以至亲往吊祭恭读诔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有着国父之称的中华民国肇创者孙中山为什么在创立民国后会逐步离弃其原先创建议会制民主政体的理想和诉求,进而效仿苏俄体制,发起以建立党国政体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实现其民国再造思想变化演进的一个初步透视和探析。孙中山思想转换的过程划分为:(1)二次革命,重举革命大旗;(2)东京组党,舍民主向往集权;(3)结束护法,走向师俄之路;(4)联俄容共,践行以党造国四个阶段。文章分别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孙中山本人的思想演进过程和主要特征,以及在这一时期各个阶段中对国家政体的重新思考作一厘清。孙中山在早期从事反清斗争时,把在中国实现英、美等国议会民主制作为奋斗目标。然而,民国以来的政治现实的黑暗,不仅把孙的梦想击得粉碎,也使孙中山改从集权政治中寻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榜样效应,更使孙中山直接走上了以党造国、以党治国的社会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默海 《兰州学刊》2007,6(8):131-134
民国建元之初,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政治,主张在宪政框架下开展政党政治活动.后来,孙中山放弃了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观念,主张"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政党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个时期中国不宜开展政党政治活动;直接的原因是民元之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试验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自由主义政治产生的怀疑;而苏俄的影响则是孙中山政党观念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五权宪法论"特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不同于清末民初对欧美宪政的机械模仿与简单移植.它力图超越欧美和苏俄的宪政体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特色.我们把孙中山首创的五权宪法论的基本定型作为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其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在其思想的深化过程中,“以俄为师”方针的确立使他找到了近代化的突破点,找到了务求革命成功的新途径。但孙中山并不盲从苏俄,也不因此拒绝学习欧美,而处处表现出“独立处置中国的事情”的原则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 1923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经历了陈炯明的叛变之后,带着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满怀着复兴革命事业的希望,由上海经香港,重返广东民主斗争的战场.3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在广州正式成立,孙中山复位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孙中山三临广州主政,确实不同以往.他在总结两次护法运动的教训基础上,公开放弃了护法的旗帜,并且在苏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开始放弃了对外国列强的幻想,初步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迈出了他晚年最有意义的一步.广州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的斗争,正是发生在孙中山思想的这种激烈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邵宇 《北方论丛》2010,(1):91-94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是在长期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苏俄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而形成的。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以党建国是以党治国的前提;党在国上是以党治国的体制特征;主义治党是以党治国的思想保证;以党统军是以党治国的必要手段;领袖至上是以党治国领导保证;政党政治是以党治国的归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回应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双重困境,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陈国庆 《学术论坛》2005,2(6):132-134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友。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他热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苏俄,赞扬工农运动,推动孙中山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李本义 《江汉论坛》2005,1(11):83-87
文章分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产生的外因、内因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从五个方面总结和论述了大亚洲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大亚洲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文章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联合亚洲国家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大亚洲主义思想发展为联合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