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宋代民事诉讼中,受到"息讼"思想的影响,审判官们往往把"息讼"作为司法审判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调处成为息讼的主要手段,可为今日构建中国法治之路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民事法律规范的全面系统精细化既为民事审判提供了较为完备和精确的法律依据,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法律规范覆盖范围的扩大带来了民事案件审判量的增加;法律规范的综合化要求民事审判工作必须有更全面的考量;审判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加大了准确适用法律、合理平衡利益的难度;审判环境的欠理性化增加了法律适用社会认同难度等等。在此背景下,民事审判工作必须形成新的主导思路,坚持能动司法理念,秉持工具主义司法观,强化全局性司法认识,恰当发挥司法过程的创造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迁都重庆后的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代表了抗战期间整个国民政府民事审判的运行状况。在战火弥漫的特殊历史时期,国民政府力主司法的功能不仅是为战争服务,更重要的还在于未来国家的基本法治建设。抗战时期的民事审判既具有平时的民事司法功能,又较之平时的民事审判更注重法官的专业性与审判的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进行,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研究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不能只是单方面注重对法院审判方式的探讨,必须联系、全面地来关注和调整人民法院与其他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尤其是与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民事诉讼模式和审判方式的概念人手,着重论述二者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阐释了民事诉讼模式的涵义,笔者据此认为,从建构民事诉讼模式的角度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指导和促进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事审判组织--独任庭扣合议庭诞生于清末的法律变革,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判组织进一步发展,它与民事审级结构紧密相连,因法院级别而配置,以合议庭为主,这种安排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有其特定的价值与意义.民事审判组织作为从事审判活动的主体,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伟  郭明 《理论界》2005,(5):85-85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本文从讼调解制度本身出发,并提出以国外的诉讼和解制度来取代调解制度的新构想,尽而推动我国民事审判模式由"调解型"向"审判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法理基础上,南京国民政府民事审判活动贯彻“党治”与独立审判两个指导方针,其实质是在国民党统一领导下进行民事审判,司法审判不能背离国民党的党纲和党义。在国民党的政治领导之下实行独立的审判,具有很大的伪善性。在该指导思想之下,民事审判的公正性问题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8.
法庭审判话语是一种特殊的机构话语,民事庭审作为法庭审判的一种,具有法庭审判的基本特征,即主要以问答方式展开。本文主要从答话方面对民事庭审会话进行研究,结合七场民事庭审的录音转写语料,分析民事庭审会话中的应答与应对及其成因,以期揭示民事庭审中答话者如何巧妙地运用答话策略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行大民事审判格局以后 ,继承经济审判传统的民商事审判 ,应当具有不同于其他民事审判的特色。根据各级法院民二庭主要审理商事纠纷和较多适用商法规范的特点 ,应当旗帜鲜明地将民二庭的工作特色定位于商事审判。商法的特征和原则要求审判中要引进商法理念 ,确立商法意识 ,如重视对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重视维持企业的稳定、重视保障商事合同自由、重视商主体和商行为的营利性特点、重视保障交易简便、迅捷、安全的技术性规范等 ;商法的特征和原则也为民商事审判如何进一步拓展审判领域和强化司法导向作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宏伟 《理论界》2009,(11):39-42
改革开放30年来,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经历了划时代的洗礼和变革。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实事求是地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从诉讼模式、法治理念、法官素质、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方位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不动产确权诉讼与不动产权属登记争议的关系问题、关于实际施工人提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结算诉讼的处理问题、关于医疗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关于工伤保险待遇与第三人侵权赔偿的关系问题,是民事审判中四个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疑难法律适用问题。民事审判中对某些法律适用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和裁判尺度的不统一,在客观上影响了民事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已成为阻碍民事审判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未来民事审判方式的基本框架如何建构,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和展望,就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模式变革、价值目标、举证责任、主审法官责任制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思考。一、确立未来民事审判方式的模式类型  纵观各国民事审判模式,以法系、法律文化传统、法官及当事人的地位与作用等要素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式,即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选择某种诉讼模式之前,必须分析其利弊,然后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取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有其长…  相似文献   

13.
民事审判思维方法是作为法律直接实施者的法官为达到裁判纷争之目的,在民事审判过程中所凭借的途径、手段和办法,它是一个国家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状况最为直接且最为生动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深刻制约着诉讼立法和司法的变革与演进.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民主法制进程迫切需要与之适应的更具逻辑理性和更注重程序保障的审判思维方法,并构建起规范型的民事审判思维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经济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民事经济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民事经济审判制度及其运作的总体追求、整体理念以及发展趋势。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这种价值取向既可以作为立法内在统一的基础,更可以成为指导司法实践从而决定司法审判基本走向和总体效果的理性根据。作者认为,对审判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应停留在诸如“公正”、“效率”、“效益”等表述上,而应在这种表述与具体的审判制度之间建立一种可以识别的过渡。作者分别就民事经济审判的社会使命、民事经济审判的直接目标、审判实践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审判程序技术设计与民事经济审判制度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仁爱”思想对宋代司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对宋代司法审判实践有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尽力减少官府对民众的压迫;二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审判机制保障民众权益;三是尽量减少民众的讼累;四是限制刑讯并减少限制民众人身自由的措施。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宋代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宋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冬慧 《兰州学刊》2010,(5):134-137
管辖制度,是指确定案件在哪一个法院审判的制度,它是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接收案件的依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管辖制度是在继承民国初期相关制度、借鉴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并且,国民政府结合民事审判实践不断完善民事管辖制度,其管辖的适用原则、管辖权的实际运作模式逐步趋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体现民事审判制度设置的宗旨,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民事审判制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然而,国民政府时期的审判实践与司法理论不尽合拍。  相似文献   

17.
审判方式改革以来,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对推动整个审判方式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民事证据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和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分析了宪法条文在人民法院审判实务中的直接适用性,论述了在刑事审判中,人民法院不得援引宪法条文作为定罪科刑的法律依据有其合宪性;分析了在民事和行政审判中,人民法院直接援引宪法条文审判案件的合法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谢宝金  吴福常 《南方论刊》2015,(4):34-35,41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修正审判错误保障民事审判的公正性以及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再审制度也存在过分追求"实体公正"而忽视了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性。民事再审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缺陷,引发了大家对民事再审制度的种种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目的 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司法审判,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典型案例与一定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对集中,其中要求公民对自甘风险行为自行担责是鲜明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司法审判的路径对策,包括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内容的实际运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地位,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司法审判的具体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