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当代德育处在一个多层次、动态性、复杂性的全方位开放的环境系统中,德育如何使青年一代在多重道德价值体系中敢于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保持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做一个能明辨是非、认清善恶、鉴别美丑,具有自主独立人格的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德育工作者只有创新德育途径,践行主体性德育才能充分发展人的主体能力,使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做到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德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品德发展主要变成道德知识的教学、德育概念泛化、德育与生活疏离、"条块"分割的德育实施方式,使道德教育变得无根、无趣、效果低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德育理论发展滞后,使德育应对新情境无力、无措。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社会道德滑坡,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突破德育困境,需要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实现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夯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伦理体系及监督执行体系,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关于德育新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今学校德育的诸多误区源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失落,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势必产生阻碍。笔者从本世纪西方德育的主旋律与新动向中逻辑出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其基本教育过程为:掌握——实践——接受——再实践——开放式发展。它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重视情感因素和道德实践,力求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并重。这种以个人主体及人类主体发展为本的新德育模式体现着主体教育思想之实质与精要。  相似文献   

4.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高校德育急需解放思想、革故鼎新,树立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德育观。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反思,传统德育存在着价值主体错位、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评价标准单一、价值实现方式不当的弊端,给德育目标的实现制造了障碍。为此,我们有必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趋向与德育的内在规律,重新对高校德育进行价值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弘扬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价值主体定位 高校德育的价值主体问题指高校德育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对社会各领域都具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高校德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主体发展,使高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感紧密相连,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6.
申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8,1(2):192-194
德育主体意志力图成就道德的人。然而,在不同人类历史阶段,德育或追求德育意志"神性化"而转向"奴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或追逐道德意志的"物性化"而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如今的生活德育高扬"人性化"道德意志,其目标、途径及内容却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7.
制度德育是继活动德育、对话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主体德育、生活德育等德育理论之后的又一德育理论创新。它倡导站在道德之外,即从制度的角度来实现社会风气的扭转及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主张通过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个人。文章通过对制度德育的相关文献和专著进行梳理,在对制度德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找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德育体系重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主体及德育环境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试图分析和把握今后德育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学观是德育建构的基础,不同的人学观产生不同的德育形态。建构于依附人格的德育是奴化德育,建构在单主体人格基础上的德育是物化德育,而以生活主体为基础的德育是生活德育。德育的发展与人学观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德育危机的解决要以人学观的转变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注重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点,但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种种困境。文章在阐述"德育"内涵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主体方面分析了现实社会实现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超越困境的途径,对高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 ,与转型前的德育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个时期 ,应当抓住时代特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适合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德育思想为指导 ,促进道德主体的人格提升为目标 ,建构以核心价值及健全道德人格培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使知、情、意、理、行融于一体。同时 ,要借助多学科之智慧、社会多领域之参与 ,为沉闷的德育教育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13.
开放德育:开放社会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着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传统封闭型德育提出了构建开放型德育的要求.开放德育对封闭型德育的取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在德育领域的反映,也是德育适应当今社会和世界文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本质特征要求的表现,是我国传统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以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为特点.本文就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构建高职德育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主体的厘清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主体在高校德育诸要素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厘清高校德育主体,优化高校德育主体结构,并进而定位德育主体的功能,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是增强高校德育有效性,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对传统大学生德育困境的反思,还是对道德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的考察,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都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尽管生活德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大学生德育在其回归生活的道路上仍然举步维艰,实际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从大学生生活德育主体对生活德育理念的认知差异,大学生生活德育主体贯彻生活德育理念过程中的问题包括缺失的双主体性、孤独的德育教师、模糊的目标层次、待改进的德育介体、失调的德育评价标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改进大学生生活德育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浅议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如何使德育发挥育人功能 ,使高校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一次探索 ,是把好人才培养出口关的重要举措。实施德育学分制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量化的情形中加强修养 ,完善人格 ,规范德行 ,提升素质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莉  齐晓娟 《东岳论丛》2005,26(2):204-206
高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辐射源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党中央的重要指导方针。高校实施德育系统工程 ,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 ,形成大德育格局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 ,理顺德育工作关系 ,发挥整体功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并以自己高尚的道德素养去干预社会、创新社会。  相似文献   

19.
良性人际交往对德育的深层意义在于其遵循一定的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心理准则和规范 ,并在交往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 ,是强化德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于其作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进行隐性德育的重要途径 ;在于其交往的主体间性对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反映的是德育中的主体际性关系问题,并将探讨的侧重点聚焦于主体性德育的贯彻实施,它强调德育活动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上,教师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助推器".是向德行"慎独"境界推进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