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宝明 《河北学刊》2003,23(3):106-110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王忠阁 《江汉论坛》2005,(10):115-117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理论自明代被运用于戏剧理论之中,它的发展,经过了"情景"论、"趣、韵"论和"境界"论三个阶段,并从最初表现为对戏曲作品的批评鉴赏上升为抽象的理论.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林徽因小说"现代性"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04,(6):117-121
作为文学家的林徽因,其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的关注,对人生形态的情感体验.她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表现忧郁、感伤的情感;二是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讲故事、串镜头,绘画面来创造意境的美;三是运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写人物的潜意识、性心理四是在故事编织的"技巧"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情说"的新实践论美学所提出的"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只是一个总体的框架,但在这一基础上,审美和文艺与思想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首先表现在"情感的进化"上,其更深层次的根基则是情感传达在自我意识中的本体论根据.艺术的传情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的体现,也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形而上的觉识,它发源于人的存在即生产劳动中的"对象化"这一现象学结构,并通过艺术家对时代冲突中的存在感的敏感性而表现出来.现代艺术与哲学合流的趋势呼唤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思想矛盾,以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的一流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各样的意境内涵现代界说中,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情感氛围"说、"审美空间"说和"哲理意蕴"说这六大界说,各学说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意境内涵的界说系统.艺术意境的"审美空间"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审美空间"说的提出,在建构意境范畴的内涵系统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它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并指导着历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本文通过对"意境"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考察,辨析了"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力图揭示出"意境"范畴的深层内涵和美学意味,同时联系当前的研究状况,对意境理论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说,以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智慧,揭示了艺术形象及境界的审美创造的基本规律。艺术形象或意境,既具有鲜明生动的表象特征,又表现了一种虚幻的超象的特性;既是个别具体的“一”,又具有离异———合一的他性;既是作为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又是艺术生成的和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悬置哲学"同一性"的实际性存在,以哲学合法性存在的"目的"规定论证了哲学"同一性"的规定性存在.并且借对"‘形而上经过'不可超越"的强调,否定了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假想.而通过"同一性"对法哲学在法的形而上学抽象上的伸展的"实证"检讨,使"同一性"在"实践"上获得了肯定.  相似文献   

10.
"虚空间"是指画面中的空白处,在海报设计中"虚空间"不仅作为背景,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具有突出主题、营造意境、传递情感等多种功能.文章从艺术概念出发,分别从中国画和现代海报设计的角度对"虚空间"进行阐述,分析"虚空间"在海报设计中的多种作用并探讨其审美价值,从中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启示,以期能对当代设计师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天空里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其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菜园与蔬菜的诗词,这些诗词是苏轼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艺术纪录,这些诗词描写细腻、内容多样,有的表现思念家乡之情感,有的是借蔬菜之名,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别样的感慨与寄托。学术界较为关注苏轼农村词,其实这些农村词涉及不少蔬菜元素。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关注苏轼的蔬菜诗词,渗透在蔬菜诗词里要自力更生不要白吃饭等一系列躬耕思想,亦是苏轼诗歌研究中少有人关注的话题,如果能够有更多人关注美食家笔下的蔬菜与菜园,苏轼研究领域一定会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山水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本文意在揭明:意境为刹那直观之产物,意境在感知方式、主客关系、时间意识诸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姜芝娟 《齐鲁学刊》2007,33(5):31-35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于"白马非马"的解释理论及其解释批判,我们将会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存在关于构成哲学论议的概念的反省工作,公孙龙的论题作为一个悖论担当了所谓名论传统的一部分,使关于概念的反思与抽象概念的使用得到成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本思想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奴役中国人民两千余年的“政权神授”理论。传统民本思想的“民”,是一个仅包括农业生产者的整体概念,古代思想家们肯定民众的整体价值时,也否定了“民”的个体。民本思想由于种种局限,非但未能转变为近代民主思想,还阻碍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唐定 《云梦学刊》2010,31(4):149-151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成才只与智商有关。情商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影响人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闻报道必须建立在采访的基础上,采访就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而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情绪情感的基础上。新闻采写要想成功,要求记者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善于揣摩和驾驭采访对象的情绪情感,要有强承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的传统思想观念中,中庸之道无论对科学、技术还是艺术或者对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最理想的方式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直接继承古希腊这一传统思想,他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同时,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对中庸思想在理论上作出论证,并作为一项准则在伦理学、美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里加以使用。应当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伦理观作为一种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的道德指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朝鲜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主旨表达、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情感抒发模式的运用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无渡河>、<黄鸟歌>、<龟旨歌>三首朝鲜上古诗歌,可以对此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樊伟峻 《阴山学刊》2009,22(6):35-37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创作深有影响。古文经学不为章句之学.追求简明的文风,消解了长篇巨制,文学创作也由繁趋简。古文经学不谨守家法师法,讲求兼通,能博采众长,故古文经作家能够出入经史,表现题材也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至;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为经学所拘,开始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古文经学反对谶纬,迷信成分极少,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在政论散文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同样的光芒在汉赋和诗歌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