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韩彩英 《学术界》2012,(4):80-89,264,265,276,279
以“可能导致的‘平庸’合法性认同”来论证“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必然助长大小“学霸”们的恶行.我们反对过分注重“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但并不可以一概反对“形式合理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学霸”和完全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不是拒绝“断然拒绝平庸”和必要的学术形式.“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观点及其论说,其实是在倡导“学术虚无主义”.当下不良学术生态的形成,“学霸”和满足于学术平庸者是沆瀣一气的“共谋”.“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主张遗害无穷,学术界必须坚决反时“不可断然拒绝‘平庸’”的学术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
《大庆社会科学》2009,(1):159-160
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认为: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而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评价”要追求得到公认;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而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看成怪论,所以,学术创新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我的回答是:“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研究者甲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文军 《学术界》2005,1(6):125-131
学术产业化就是把学术当作商品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卖书号”、“卖版面”、“跑项目”等行为。它极大地败坏了学术环境,给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外部环境上,要用行政手段加以惩治;在内部环境治理上,要树立既承认学术成果的价值又不惟学术成果论的理念,学习借鉴国外的、我国近代的学术评价制度特别是职称评定制度,以及政府公务员晋升制度和期刊的匿名审稿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特别是职称评定机制,消除学术产业化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这一点。我很高兴。这表明他们不是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是在北京召开的中英校长论坛会上,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所说的一番话。为自己学校的学术水平不是全国第一而高兴,出自英国最著名学校一伊顿公学校长之口。该学校追求的目标,并非是学术至上,而是人格至上。英国伊顿公学校培养的是成千上万个“人格健全的人才”也就是说“先做人再做文”。  相似文献   

5.
学术媒体期待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军 《云梦学刊》2004,25(4):24-25
这些年,关于学术发展、学术规范、学术反腐打假的讨论使得作为学术成果承载工具之一的学术媒体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常言道,“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媒体,如今可说是学术之公器,学术界中的问题往往通过学术媒体得到反映,而学术媒体一旦出了问题,则会令整个学术界遭殃。从目前的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目标指向了“核心期刊”制这一体制性障碍上,激烈者说,应该彻底废除“核心期刊”制;平和者说,“核心期刊”制作为评价学术媒体的机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应该将之从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剥离出来。在我看来,无标准的学术评价无政府…  相似文献   

6.
我今天想谈的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对此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即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学术评价机制。它能否成立或者是否应该成立?看一下教育部制定的一些评价机制.我们基本上看不清楚它的目的所在。教育部自己说是为了促进中国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学术评价逐渐从以计量为主的模式转向学术共同体、人工智能技术、评价大数据三种力量驱动的学术评价模式。提出自然评价模式,回顾了学术评价模式和相关概念的演进,引入共生理论与生态系统概念,探讨自然评价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逻辑架构并阐述自然评价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自然评价模式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模式的核心主体,以评价大数据建设为评价的基础条件,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评价的必备工具,形成“产生评价数据→挖掘评价数据→评价结论反馈”的自然评价环;自然评价模式需要构建评价活动嵌入学术活动的机制,评价数据的公开/匿名、利益分配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机制,评价模式的建设与运营机制。希望为学术评价提供全新视角和理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芳 《云梦学刊》2011,32(1):20-23
当下人文领域的学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朝着“去人化”的方向发展,而学术评价标准的“数据化”,则是其中最为直观的技术方法。其实,“数据化”背后有两个问题,一是学术评价机制的“西方化”是否可行或成功,二是对学术评价的“行政化”的质疑。更进一步说,“数据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行政化”的结果,即学术评价成为“方便管理”的手段——当下,  相似文献   

9.
《云梦学刊》2009,30(2):F0003-F0003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2009年2月2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的现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前因后果,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以推动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术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其筛选功能,对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定,以实现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格外显著,所以,间接评价在学术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发送信号,评价者接收信号是间接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只有选定了合适的信号,才能确保间接评价实现正向选择的目标,学术评价机制才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在学术评价方面已经确定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系统,但是由于“噪音”的广泛存在,这些信号并不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学术水平。因此,如何降低“噪音”是实现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我对这个问题跟踪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这三个基本阶段。在自上而下推行的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现在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不受量化的干扰,也没有跟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是比较庆幸的,少了不少烦心事。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4.
姚申 《云梦学刊》2014,(4):10-11
关于今天论坛的主题“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我确实感到有话要说。每一个在高校有兴趣做学术研究的人可能多多少少会和科研项目发生关系。我本人也曾申请过项目,做过项目。《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在每年3月会配合国家社科规划办在本刊“权威资讯”栏目中发布当年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招标指南。另外我个人也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有关项目的评审专家,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最后结题评审的项目。尽管如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要不要评价,应该由谁来评价,又该如何评价,是近年来经常为学术界、期刊界乃至科研管理者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需要评价”持肯定的态度,而且大部分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不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虽然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的呼声很大,但大部分人认为学术共同体为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会遇到障碍,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仍是各界首选的评价主体;“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是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首选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学术期刊评价内容应是“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和“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呼声最大。为提高学术期刊评价水平,应建立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构建专业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完善“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应体现“学术”和“期刊”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讨论科研项目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科研项目”做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和界定。我认为,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高校,“项目”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项目”是单指科研项目;广义的“项目”,则是包罗甚广(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各种人才项目(某高校组织硕士导师申报填表时所例举的供填表者选择填写的人才项目居然多达二十多个类别)、各种基地项目、各种平台项目、各种中心项目、各种团队(除了一般“团队”还有“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7.
学风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科理论界在学风方面存在学术腐败、学术浮躁、学术消极现象。学术腐败表现为:学术与权力、学术与金钱的交换;“跑”课题,“跑”职称,“跑”科研奖,“跑”硕士、博士点成风;花钱买学历、买文凭;以学术之名,行敛财之实。学术浮躁表现为: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科研成果粗制滥造;不深入实际,不认真调查、分析,靠拼凑出成果,缺乏真知灼见和实际价值;跟风跑,不专心,滑到哪里是哪里;轻率、盲目地套用国外或别人的观点或理论,脱离研究实际。学术消极表现为:过分夸大社会问题;缺乏信仰和信念;雇佣思想严重,理论联系“实惠”;崇拜权力与金钱。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必须下工夫清理整顿,以净化我们的学术环境,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失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漏洞弊端产生。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化评价、官僚行政化评价和“学霸”评价。这种评价体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术失范,主要包括剽窃抄袭严重,研究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虚报造假;学术原创性丧失,学术道德沦落。因此应从重质轻量、倡导民主化评价和确立专业性的专家协会评价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9.
量化标准与学术失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学术失范之事频频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学术进行过分量化的评价标准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学术量化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当前的经济大潮与商业文化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巨大冲击;其次是今日中国无孔不入的"官本位";第三是过于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第四,则是传统学术规范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强大合力使中国的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悖离原创,轻质重量.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也有四条学者们应加强自律;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发挥学术批评的巨大力量;建构并完善各种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建立和健全各种监督与制约机制.切实改变重量轻质的量化评价模式,以推动我国学术研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