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农业税改革在确保为农民减负增收的同时,也势必会对乡镇基层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造成影响。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转移支付;改变乡镇基层政权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拓展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渠道;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监督;推进农民自主创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在农户的视角下,从农户认为“对自己和村里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两个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农民自己最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排列顺序有很大不同。这说明有些公共产品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投资或者投资一部分;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投资或无法投资的公共产品。建议尽快建立政府决策和农民自主决策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体制。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则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路径变迁及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回顾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的短缺纠集着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依然在困境中徘徊。要破解这种困境,必须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和需求偏好的显真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注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预算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一、乡镇政体与乡镇企业的相互关系是农村经济的丰富内涵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将乡镇企业的发展放在完善和深化乡镇综合体制改革中来研究,会看到基层政权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在农村经济大系统中,具有深层次的丰富内涵。1、在强化权威、活力、效能的三要素中,明确乡镇政权在果打经济管理体制中对乡镇企业的管理、监督、协调与服务功能。全国现有的74000多个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组成部分,占全国基层政权总量的SO%以上。在我国11亿人口中,农村基层政权管理、控制的人口近9亿,最小的乡也在1万人左右。这样一个重要的微型的…  相似文献   

5.
乡镇是我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政府是国家设在乡镇行政区域的最低一级国家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提高乡镇政府的权威,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需要,农村的基层政权,变革了人民公社时期  相似文献   

6.
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强烈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财政体制对农村资源的汲取产生了路径依赖,二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制度缺失制约着国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消除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重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应该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着手。公共财政保障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并确保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普遍短缺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单一。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不但资金来源不足,而且效率低下,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引进市场机制势在必行。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都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的途径,一是转变政府观念;二是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筹措机制;四是间接扶持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五是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镇一级政府作为中国政府政权的最基层组织,其工作重点向来都是在农村。取消农业税和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实施,迫使乡镇政府必须进行职能转变。在此详细分析了乡镇职能转变存在管理、体制、观念、干部素质等方面的难点,并为"十二五"促进乡镇职能的加速转变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实施农村村民自治与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权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国各地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措施与主要经验。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乡镇体制转型进入了一个具有全新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体经历了封建时期"无机构、无资金"、民国时期"有机构、无资金"和新中国时期"有机构、有资金"三个阶段,目前,"农民自我供给"的状态基本结束,政府开始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主要存在"政府出资、政府生产"、"政府出资、社会生产"、"政府社会合作投资"、"政府出制度、社会投资"等四种模式。从提高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效率的角度,需要采取措施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科学界定政府事权,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乡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本文利用1998-2005年江苏省四市一区11个乡镇的调查数据,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规模、结构、资金来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乡镇在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强乡镇财力是提高乡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重要路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等区域差异因素对公共产品投资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问题的讨论有两种思路:一是强化乡镇职能的行政化主张;二是强化乡镇自治和村民自治的自治化主张。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行政化和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治化的本质取向是一致的,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乡村治理结构的构建必须超越行政化与自治化的二元对立,把行政化和自治化结合起来,而乡村治理的推进主要是要解决好乡镇政府改革与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培植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市场向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是缺乏效率的,解决的主要途径便是依靠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然而多年来我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政府却严重缺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制定预算时缺乏均衡意识,导致财政投入比例过低,使来自官方的供给量不足;官员的自利动机、素质与责任心制约,导致决策有误,使供给结构失衡;政策的执行力不强,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政府体制内部责任划分不合理,各层级政府财权事权严重不对称,导致基层政府放弃供给责任。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尽到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村级组织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依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和第111条的规定,在治理农村的活动中,我国采取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模式,即乡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置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国家行政系列由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构成,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构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系统。“村委会”则是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治,由村委会和村民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性关系之外的大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目标模式是在对庞大农村社会的治理中,通过由体现国家意志的乡镇政权与体现村民意志的村委会的有效合作,既可以保证国家意志的贯通到底,也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积极能动性,由此形成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和解、合作与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我国在巨大的现代化变迁中所要求的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权力体系重心的转移,即政府权力体系的任务和运行方向有序地从一个重心转向另一个重心,其目的是建设公共性和服务型政府.公共政府和公共治理体制的建设和建构包括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多元的合作治理体系的建构、公正成为公共政府和公共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原则.政府原有的功能结必须调整和转变.政府权力的三个转变:社会领域,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转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经济领域,从计划管理和微观管理转为宏观调控;政治领域,从政治统治转为对利益矛盾和阶级阶层关系的调解.政治统治功能的两个弱化:极度弱化阶级斗争和专政的阶级斗争功能;弱化"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四个强化:强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和创造;强化公共服务;强化公平分配;强化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护.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与调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税取消政策的实施,将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公共产品长期短缺虽有村庄社会内部关系上的原因,但主要是由政府行为缺位与失职造成的。在上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不适应农村社区公共产品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却仍按照人民公社制度方式配置农村公共产品,造成其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我们在不把农村公共产品匮乏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乡镇政府的同时,指出必须要明确政府供给的责任,纠正其错位职能,还要遵循市场供给规律,组织好民间供给主体,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缺失与供给主体缺位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对土地的运作,本文认为自然属性十分明显的土地是被社会按照政治产品来运作的,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以下结构:由政权从总体上拥有的——土地一级所有权;由地主或自耕农拥有的——土地二级所有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私有制的产权。进而研究了走向新中国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新情况,包括国家政权在不同阶段对农村和城市土地的配置方式、权利界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庆武 《东岳论丛》2005,26(4):171-177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着“政府缺位”和“政府失灵”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说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制度性的缺陷。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过去的城市偏好转换到城市和农村并重,而且实现供给重点由城市向农村倾斜。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尽快构筑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产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乡镇这一级是政社合一的体制。人民公社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农业生产中的决策、计划、生产、分配等环节全面负责,因此,它必须以行政管理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人民公社直接管理经济变为乡镇政府间接管理经济。为了适应这个变化,乡镇政府必须调整过去的管理方式,向既管理又服务的方向发展。这是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商品率的重要环节。一、强化乡镇服务功能势在必行 (一)强化乡镇服务功能是提高农村生产商品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和促进农村的发展有着可不代替作用。本文通过对乡镇文化站的前世与今生的分析来探讨其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税费时期和后税费时期的文化供给的特点、社会功能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为了增强人们对政权认同感,通过政治整合满足人们的政治文化需求,表现为政治动员式文化;在税费时期,乡镇文化站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压力型体制供给迎检式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在后税费时期,回应民众多样化需求,为乡镇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