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性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渝  陈剑 《天府新论》2001,(6):81-86
通过对城墙、大小类型的房屋建筑基址和陶石器遗物等考古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政治组织是发展比较充分、形态比较典型的酋邦组织,由各座古城的共存所形成的古城群,则是考古所见成都平原最早出现的酋邦社会,预示着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2.
霍巍 《天府新论》2023,(6):封二-封三
在四川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当中,位于成都市区内的十二桥遗址尤其引人注目。由于在这处遗址当中发现了大型的商周时期木结构建筑群,还发现了一批有别于中原地区及其他地区同时期出土遗物的独具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陶器,为建立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认识古蜀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四川省提出了实施都市群发展战略 ,规划优先发展成都平原都市群 ,形成成都一个特大城市 ,绵阳一个大城市 ,德阳、邛崃等十个中等城市的发展格局。作为成都平原都市群的十个中等现代化城市之一 ,邛崃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显现。如何把握邛崃市所处的层位 ,找准城市发展的切入点 ,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突出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树立现代文明城市新形象 ,特别是准确定位邛崃市的城市形象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 ,形成道路框架结构合理、功能区域层次分明、总体风格和谐统…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该构造带位于东部扬子准地台边缘与特提斯海的交接部位,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由西北向东南推覆、滑覆的规模宏大的构造带。而龙门山地质公园是该构造带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区,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长株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城镇密集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密集区如何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尝试探讨城镇密集区的都市农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长株潭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古代长江上游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古蜀开创了养蚕缫丝之法和成都平原稻作区,初步治理了岷江、沱江水患.秦汉时期开辟了南北水陆路交通,向巴蜀地区大规模移民,兴建了成都城市群落,建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提高了巴蜀文化教育水平.两宋时期改善了四川社会环境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移民浪潮促成了百余年的经济发展.清代鼓励移民入川垦殖,实行轻徭薄赋,重视地方经济开发,改善南北水路交通.这些开发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7.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8.
施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04-123+205-207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长江上游的一类区域文明,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中叶至前8世纪。该文化最重要的遗存是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器物坑,它们大体同时并相当于殷墟晚期,埋藏物为象征性器物、表现祭祀场景器物、祭祀用器三大类,表达了太阳崇拜和王权两个主题。三星堆和金沙两个区域中心汇聚了域外四方的贵重物、资源、技术、观念、人员。这一区域文明之所以兴起并显现出独特样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汇聚各方文化因素,原因除成都平原位于文化交流通道的十字路口外,更重要的是三星堆一带可能存在一个观象授时、沟通自然、获取神秘力量的知识中心和神性中心。  相似文献   

9.
考古复原的古蜀史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广宏 《天府新论》2005,(2):116-118
古蜀史时跨 40 0 0年 ,有考古证据。古蜀先王蚕丛三代与以后两代之间 ,约有80 0年的空白。从文献和考古成果对照得知 ,古蜀人来自嘉陵江和岷江两个来源。前者进入成都平原 ,曾经修建许多古城 ,是与中原有联系的人皇族 ;后者来自西北 ,源于氐羌。后来两族文化融合。夏商时期均被中原征服 ,直到西周末期 ,始由杜宇复国。  相似文献   

10.
成都方池街、岷山饭店、指挥街、十二桥、青羊宫、广汉三星堆,近几年来不断发现古蜀人的遗址和遗物。这些都证明了古蜀在三、四千年以前,(?)有了比较发达的巴蜀文化。产生巴蜀文化时的水土、自然环境、人民、族属究竟是怎样的呢?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和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古蜀时期的成都平原为湿润、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广大的平原内河湖密布,浅丘起伏,森林广布,野生动物繁盛。人们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农业、家畜饲养和渔猎活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群众史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可追溯性,它的形成与千百万民众参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以及邓小平的个人经历这几方面来阐释其群众史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竞恒 《天府新论》2023,(5):封二-封三
彭州是古蜀人从岷江上游地区进入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鱼凫王田于前山,忽得仙道"的传说就位于这一区域。1959年和1980年,彭州濛阳镇竹瓦街分别出土过古蜀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其地理位置距离三星堆遗址仅十公里,应当属于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政治、文化圈层的组成部分。这些窖藏青铜器所显示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继承延续了三星堆以来的古蜀十二桥文化,通过对中原殷周礼仪的模仿与整合,进一步改造原有礼制,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分为深受黑格尔理性思想影响的时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时期、与唯物史观形成同时期的成熟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尽管不同时期的内容不相同 ,但都贯穿着人本主义理念 ,体现着马克思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虽有多种模式 ,但“过程描述”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可以划分为史前时期、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时期、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结和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萌芽时期、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时期。大凡一门成熟的科学 ,总是由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 ,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 ,即是贯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5.
藏族原始文化经历了萌芽时期和雏形时期,对后来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其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藏族自然宗教时期对藏族萌芽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原始苯教时期对藏族原始文化形成和发展原因及其特点.力求阐释藏族原始文化成因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铁人精神形成历史过程的研究是铁人精神生长史的研究,是动态的研究.根据铁人精神形成的基本线索可以把铁人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划分为:萌发孕育时期、初步塑型时期、磨炼成熟时期和创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和青海特殊的区位条件、多元化的民族来源、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时期的中央政权的治边政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对青海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伦伯格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伦伯格对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文件生命阶段的划分等都有着深入的阐述。20世纪30~40年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萌芽时期,50~70年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形成时期,谢伦伯格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提出过很多有代表性的文章,也出现过几个高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发表标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的结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孕育时期、萌芽时期及成熟时期。本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几个主要内容,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群众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进行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西藏文明起源较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和金属时期。旧石器时期,西藏已经出现早期人类的活动;新石器时期,西藏文明有较大发展,已经形成了聚落;金属时期,西藏出现了阶级分化,各种小邦林立,部落政权产生,一种有别于村庄聚落的居住形态——堡寨出现,堡寨成为城市的雏形。随着小邦间相互争雄兼并,西藏逐渐形成三大部落联盟,在这一时期,西藏早期的城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