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论干越     
我曾提出并论证了;干越是南方古代越族的一支,它和“于(於)越”有别,曾活动于荆楚吴越之间的滨湖地区,在西周时期曾建立方国(简称干国),其统治中心在赣东北的馀干一带,约在春秋初年干国被吴国吞灭。上述论点曾引起同行的关注与反响,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此表示赞同;但对干越族的活动中心地区与干国的具体位置,则尚有争论,主要有四种看法。 1、福建师大朱维斡教授所著《福建史稿》一书主张和赞同干越活动地域在赣东北馀干一带。 2、主张干越活动地区在临淮的,以蒙文通教授为代表。详见蒙老的遗著《越史丛考》  相似文献   

2.
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对江西餐饮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系统阐述了以打造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促进江西餐饮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营销战略与策略,提出振兴江西餐饮业要凝炼赣鄱生态饮食文化特色,通过强化赣鄱生态饮食的区域共性创出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的市场个性;要努力发掘赣鄱饮食的绿色健康价值,赋予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要借"环鄱生态经济建设"舞台丰富和彰显赣鄱生态饮食文化的品牌内涵;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系统规划实施"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工程",对赣鄱生态饮食文化品牌进行系统建设和持久推广.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构内涵明确的鄱文化概念,有助于理顺江西文化的内部关系.鄱文化适用的范围应为鄱阳湖周边与邻边地区,而过去使用的"赣文化"概念则可专指赣江流域的文化,如此赣鄱文化一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江西地域文化的代表.鄱文化有其富而自足的内涵,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鄱阳湖水体的变动不居与桀骜不驯,培育了湖区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敏感,鄱文化因此打上了深刻的生态烙印.鄱文化的生态特征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第二是对自然的敬畏、斗争与顺应,第三是对生态的保育、珍惜与尊重,第四是对资源环境的节约、友好以及对实务的注重.工业化浪潮一度使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鄱文化处于祛魅状态,随着生态文明曙光的升起,鄱文化的复魅时代应当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4.
外来文化对南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越族是百越族的一支,因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岭南而得名.它西连瓯骆,东邻闽越,北与吴楚相交,是广东地区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距今十万年前的“马坝人”,是目前发现的南越人最早的祖先.在南越,夏商时代有过众多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发达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南越王国是岭南越族历史上的显赫时期,尤其是在赵佗统治期间,其接受中原汉文化之迅速、全面,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之强盛,在百越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蛇图腾探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居住着古越族先民。历史文献上“南蛮、蛇种”、“东越、蛇种也”,即指该族的种属。蛇种,即信奉蛇图腾的民族,这已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胶、文献古籍和考古资料所证实。 但蛇图腾是古越族自生图腾,还是受北方民族浸渗留下的印迹?笔者倾向于后者。 早在越族形成之前,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联盟之一轩辕族的图腾形象,就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个图腾实物画面,可从甘肃武山西坪出土的仰韶文化小口平底瓶的图饰中窥知。以后,这个以蛇图腾为其标志的中原先民的后代,在历次征伐中覆盖了中国南部辽阔的土地,逐步繁衍成散居在广大区域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古代优秀地理文献《山海经》有许多与北方民族创造的四神有关的蛇图腾的神话记载。如《海外北经》中说:“北方禺疆,人面鸟身,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7):93-98
江西古代客寓文人以赣鄱流域作为生活场景,他们人数众多,文学创作丰厚,形成了江西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别样风景。江西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客寓文人或客寓文学:自然环境直接驱动了客寓文人的江西书写,人文环境影响或濡染着客寓文人的情感或审美。同时,地理环境与客寓文人之间存在双向同构的地缘关系,不仅地理环境影响着客寓文人,而且客寓文人也反向影响着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越族为古代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前后绵延几千年;分布地域广阔,“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且支系繁多;有干越、于越,扬越,骆越、 瓯越、山越、闽越等。其中生活在江西境内的为干越、扬越,在漫漫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独特的社会生活条件等原因,越人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不同于华夏族的一些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商代的方国遗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人的,如黄陂盘龙成遗址,另一类是外族的,如江南的马桥文化。在北及幽燕、南达赣鄱、东至滨海、西到关中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商人的遗址。现在的遗址是古代的聚落。为了研究商人聚落的分布我查阅了已发表的商代遗址的发掘与调查报告,发现商人的聚落存在着成片密集分布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  相似文献   

10.
稿约     
春风又绿江南岸,"鼠"光再现赣鄱边。踏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三月的朝阳,我迎来了人生的第十个春天!或许我的步履还是那么蹒跚,我的声音还是那么幼嫩,我的举止还是那么不成熟……但那就是我--《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呵护和鞭笞!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52-256
鄱阳湖地域各种文化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鄱湖渔歌作为典型代表,音乐旋法特点、调式特点、结构特点以及歌词特点等均深受赣鄱文化的影响,以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渔歌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渔歌音乐展现了当地渔民在特殊环境中的生活状态,深刻反映其自然、人文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是国内知名的大淡水湖,但是现在不仅鄱阳湖湖域缩减、水质下降,当地生物多样性也面临危机,尤其是野生动物多样性亟待予以保护.这其间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不仅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发展的原因.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保护好赣鄱大地"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和"水中游的"各种野生生物物种,尽快恢复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本来面貌,使鄱阳湖真正成为"一湖清水".  相似文献   

13.
北魏政权是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一。北魏政权进行了九次之多的修律活动 ,它的每一次修律都反映着落后的鲜卑族在法律思想向汉家法律思想上的转变 ,北魏政权法律思想的这一变迁过程为落后的民族 (或地区 )向先进民族 (或地区 )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时代的苏松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多个群体密切相关,其中地方巫祝是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群体,会首、衙役等群体则是信仰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参与者之一,而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推动民间信仰活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信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关乎信仰层面,同时也是一些群体借以谋生的途径,这应该是其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方铁早在旧石器时代,四川汉源、资阳、铜梁等地就有人类活动.[1]以后,生活在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居民,又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周代,蜀族、巴族分别在这一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建立了蜀国与巴国。关于蜀族、巴族与被统治民族...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触、交往、融会之地.历史上匈奴、氐族、羯族、鲜卑、突厥、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回、满等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华北地区还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这里是很多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的重要归宿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少数民族贡献极大.华北地区还留有大量多民族的宝贵文化遗存,对此理应认真保护,并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宗族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安义县两大传承久远且完整的大宗族的个案研究认为江西古代农村社会是在宗族的形成、扩展过程中开发出来的,而江西宗族的形成和北人迁赣又是紧紧相连的;宗族以其金字塔式的结构特点,以其族产、族祠、族谱形成的凝聚机制,以其家法族规形成的约束机制及宗族的教育塑造机制,维系着中国农村社会超稳定发展;而光宗耀祖的宗族观念严重阻碍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固着农村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18.
赣方言地区史上属于江南一带。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都市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都市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白话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市井人物和市井心态,创作语言也和当时当地的口语较为接近。小说中反映的一些语言现象在当今的汉语方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方言)里仍能找到蛛丝马迹。本文将通过对赣方言几个标记助词的描写,联系近代白话小说语料,证实赣方言与当时的江南方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20.
云南“本人”的族源、历史、语言、文化有着较鲜明的特点,而至今对其研究甚少,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本人”语言的深层结构中存在着与北方民族语言相似或相同的成份,这与其族源不无关系.在本文中仅对该语言的否定副词“i”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