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既是悠久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宋代书院兴起,与唐宋之际的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儒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不仅仅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而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文化彼此渗透。土家地区的教育,因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而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学校、书院等外显物象还是信仰、精神等内部特征,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肖永明 《人文杂志》2007,(6):147-154
书院的兴起是唐宋之际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一)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及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为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社会基础。(二)雕版印刷的发展带来了书籍数量的增加以及书籍传播面的扩大,为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三)唐宋之际官学系统的衰颓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四)唐宋之际的私学教育活动或直接演变为书院教育,或为书院产生、发展提供了办学思路和运行模式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书院在明代再一次得以复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中叶心学的兴起和发展。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大师及其门人大力兴办书院,以书院为发展与传播他们思想的阵地。心学在书院中活跃,并上升为主流思想。无论祭祀、讲学或藏书,明代书院心学化趋势明显。书院的心学化在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晓光  卢宪英 《学术界》2015,(1):135-150,325
"儒家文化的命运"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命运,关系到人类和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10个样本城市1254个样本的经验数据为根据,澄清了两个诉说纷纭的问题: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它是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了,还是已经彻底消亡,抑或是处于一种折中状态?二,近年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的性质,它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还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实证分析表明:一、儒家文化的生存状态,既不是张之洞所言的"一成不变",也不是列文森所言的"彻底消亡"。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被妖魔化的历史之后,经过损益的儒家文化仍然活着。二、近年来出现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不是一场误会,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稍纵即逝的泡沫,而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开端。儒家文化正迎来一个复兴的时代。儒家文化之所以在此时走上复兴之路,一是中国的终极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素质,这种素质孕育了其复兴的"可能性";二是中国的工具文化现代化获得了空前成功,这种成功创造了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大势";三是当下的有利的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6.
“勉仁”学校特别是勉仁书院在缙云山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乃至在重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梁漱溟及其“勉仁”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品牌效应、象征意义引起广泛关注。梁漱溟以“勉仁”为阵地为导向对儒家学术传统的继承发扬、勉仁书院作为新儒学北碚阶段的标志性存在、“勉仁”作为儒家文化品牌,皆具现实价值,理应重视。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 ,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儒家文化作为知识文化 ,适合农业社会 ,不适合工业社会 ,但特别适合知识社会。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 ,儒家文化曾衰落了一段时期 ,而当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时 ,儒家文化则会再度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反过来又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六经"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文化史上共有的现象 ,但东方与西方却走着不同的道路。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早于西方一个时代而发生 ,形成了具有二重性的早熟的特色。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是通过儒家的“六经”而具体展现出来。孔子删定“六经” ,将三代以来的贵族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 )加以转化并推广到民间 ,建立起以儒家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自觉。这次文化自觉 ,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伦理类型的基础 ,也为汉代以后中国形成的“经学”提供了基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书院制度的建立者,书院传统的开创者,书院精神的奠基者。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是:补官学之不足,纠科举之弊端;以书院为基地,发展儒学,宣扬理学,与佛教争夺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弥补失落的官学社会教化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6):237-243
江西古代书院数量居全国首位,现今江西仍是书院文化教育资源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以江西为中心,考察中国省域书院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利用范式,当有可行之处。江西书院资源保护与利用形成了综合功能、纪念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削弱了江西书院文化品牌效应。为促进江西书院文化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从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书院文化资源,提升书院文化品牌;传承书院精神,强化书院研究与创新等三个方面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杨玉圣 《云梦学刊》2013,34(2):13-18
书院文化是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山东青州的松林书院是书院文化的活化石,是"青州学"的文化标本,借助松林书院可以进而建设"文化青州"品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兴起的,它是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通过对其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等进行研究和批判性继承,从而探究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章程:清代书院科举化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云梦学刊》2005,26(4):49-52,77
为使清代书院在培养科举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清代书院通过制定和完善章程,对山长选聘、生徒甄别和经费资助等书院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使其能满足书院培养科举人才的教育目标。因此,章程既是清代书院科举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书院实现科举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启蒙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教育是指以核心价值观指导行为的道德教育与训练。作为现代书院的甘丹书院以传统书院品格教育为鉴,将培育学生公民品格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关键,以知行合一为教育教学原则,围绕邯郸优秀文化传统开展学术研究及教学活动,在治学修身穷理笃行中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品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马正应 《学术探索》2014,(10):153-156
朝鲜李朝书院的兴盛,与李退溪的书院思想和书院活动有直接关系.李退溪认为,当时的国学乡校已经失去了育人的本质功能而沦为科举应试的工具.兴建书院势在必行,非为举业而为尊贤讲道.通过对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析,李退溪认为书院重人格教育的尊贤讲道之风可以纠偏当时浮薄恶劣的士林风气、提高士人人格修养、美化风俗并使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8.
杨秦  杨万文 《学术探索》2014,(3):153-156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重道德教育、知行合一,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重环境育人、树立典范;在教育模式上采用师生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并定期举行学术演讲。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不完善之处越来越凸显。本文旨在探寻如何将中国书院所承载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儒学复兴的声音日渐强烈,在这些声音中,有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值得警惕。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文化的传承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一味复古与全盘西化同样不可取。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应该为当下的人类提供生存智慧,真正的文化复兴不应仅限于儒学,而是需要实现中华文化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王彩萍 《学术探索》2008,2(1):107-110
儒家中和审美意识要求艺术在表现情感时含蓄节制,这种审美传统对中国当代作家依然有很深的影响,杨绛作品就表现得非常典型。杨绛作品情感含蓄的表达已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大家气象。其大家气象背后又渗透着中国式的人生智慧与境界,同时杨绛作品又彰显着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现代改造与突破。文章的一大收获在于通过对儒家美学的深入剖析从一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杨绛作品大家气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