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忠 《天府新论》2005,1(1):122-124
"五四"前后,民主观念传播从一开始起,就僭越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由制度层的价值理念支持提升为一种结束皇权、批判专制、重建价值的政治、文化行为,并在传统与现实的不断整合以及政治斗争的激荡下,被塑造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为我们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从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文化"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种种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性线索."广义文化观"将"文化"等同于"社会",模糊了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因而无法正确说明文化产生、发展的根源及文化变迁的规律,最终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中国"大跃进"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量工业的方针,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制定赶超型发展战略;在政治生活领域民主与法制残缺,个人集权,公共权力放纵,个人崇拜直接导致"大跃进"再发动.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大跃进"并未走出苏联模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5.
"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项指标在内的全面性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一种战争状态下的临时措施,而民粹派讲的"人民专制"是先进者强迫落后者的政治常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列宁用民粹派的"专制"换了马恩的"专政",从而改造了俄国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来苏联模式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的中国,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法治化的迫切需求不仅使法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而且还要求我们的法学为社会变革提供充足而高质量的理论资源.一个国家成熟的法律文化"不仅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命令和法律判决等,而且还包括法律学者对法律制度、法律命令和法律判决所做的阐述".①因此,一国法治化的进程应有与其相称的法学研究并直接作为该国法治水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袁可嘉区分了"政治感伤性"与"政治性",矛头所指是政治的感伤性而非政治性,并认为政治的感伤性是一种观念的感伤.袁可嘉对感伤性的反思既具有世界文学的背景,也处在现代中国"感伤批判"的线索中,但他最终实现了某种逻辑的反转.这一切都和他对民主诗歌、 民主批评和民主文化的理解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出一个自由主义的文学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即只有心智和文化上的"自由",才能摆脱属于政治观念的"感伤".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的"告"是统治者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中的政治行为。与"告"相关的"祰"和"诰"都是统治者的统治手段。"风"是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和教化,在统治教化民众时,"告"(包括"祰"和"诰")是"风"的工具,"雅乐"、"雅言"、"雅文化"是"风"的具体内容。周朝,人的价值得到抬升,人民的思想相对受到重视。统治者用"雅文化"影响地方文化时,地方文化必然反过来影响"雅文化",因此,"风"是一种双向的运动。统治者在统治和教化劳动人民时,使用了行政手段和文化手段。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互联网成长的"00后"追求新奇,敢于表现、勇于展示自身优势,善于通过网络行使表达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00后"大学生是重要的政治参与群体,其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担当作为的意识,影响到整个网络安全和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前,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适时引导大学生参与政治,进而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政治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似乎都缺乏让商议式民主生根、结果的丰厚的土壤.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基层出现了不少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之案例,其中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引人注目,曾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地方制度创新"奖."民主恳谈会"将商议式民主带进到基层民众的政治生活之中.本文从商议式民主的角度阐述了"民主恳谈会"这种制度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晓娟 《学术论坛》2001,2(6):46-49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我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先进性作出的新阐述和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3.
方敏 《中州学刊》2004,4(3):88-91
"五四运动"后真正主张实行民主、并注重对民主含义进行阐释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主要从阶级民主、政治民主、精神民主等角度阐释了民主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阶级性区别十分突出;2.时代特点鲜明;3.深受中国国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检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党如何领导推进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行思考,从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造和谐社会和加强基层党建诸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巴黎公社的原则不是"议行合一",而是"真正民主"的原则和"必须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所体现的阶级统治的内容和实质的不同,而不是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是否实行"议行合一"."三权分立"作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具体形式不能照搬,但在"三权分立"这种形式中所体现的制约权力原则及其民主法治精神,应当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应当遵循"必须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中,民主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废止"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发扬党内民主等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对民主问题的高度重视.今天,重新考察审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的民主思想,对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近世中国和欧洲都经历了政教结构的解体,但是在新结构的生成路径上,两者的走向却大相径庭。欧洲在宗教改革造成"教"的分裂后,各国官僚借助民主话语重塑自身正当性,生成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权力。政教体制虽然被放弃,但基督教仍可大体维系民间秩序,两种权力模式之间基本相安无事。中国晚清士人以个人本位的欧式民主为基准,将政教相联、治道分离的本土政治秩序视为专制。但在反专制的进程中,传统治道分离的思想体系被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新结构,政治话语从"反专制"转向"开明专制"继而又转向"反专制",政治实践中政府却得以借助民主和科学话语进行正当性的自我生产,并不断面向民间扩权。话语和实践的多重裂变、调适和重构,塑造了中国近世历史的一个基本悖论,即反专制话语始终占主流的近世中国却生成了一个更集权的政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庶人之议"的政治功能.在儒家经典及其注疏中,有一批涉及平民百姓之议的思想材料,诸如<洪范>的"谋及庶人"与<论语>的"庶人不议"等.从君主制度的一般规定性和理想化的政治决策模式的角度,系统考察这类思想材料的宗旨、内涵和逻辑及其对帝制的影响,有助于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儒家理想政治模式理论的本质属性、基础框架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中庸"之道,认为"允执其中"、"时中"、"权",这是高明的统治者把权力运用得恰到好处的一个"政治秘诀","无过无不及"的主张充分显示了政治策略上的辩证法思想,而"致中和"则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总体思维.当然像"明哲保身"之类的训务,则反映了"中庸"之道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