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理峰 《船山学刊》2008,(3):142-144
通过分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两个比喻,即“水风之喻”和“香熏之喻”,文章探析了无明与众生心的关系,指出了无明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无明与奔如之间的相互“熏习”,揭示了无明与真如的关系实质。《大乘起信论》中无明与真如关系的建构模式,在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也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佛教思想的两大基石,即缘起理论与业力学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一致性,由此必然导致僧伽内部的思想分裂。小乘部派佛学和大乘中观学都在自己的立场上企图解决这一理论上的矛盾,但是这些尝试都存在着自身的困难,不能导向问题的最终解决。大乘瑜珈行派唯识种子学说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这一理论的困境的回应。唯识学首先摄诸功能归于本识,然后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种子与现行的逻辑关系,从而将旧有的功能学说引入本体论哲学的层面。而阿赖耶识缘起理论的建立,使缘起论与业力说在种子与现行互动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融贯一致。因为阿赖耶识是因相和果相、体和用的统一,所以使作为能生和所熏的种子识与能熏和所生的现行诸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构筑到阿赖耶识缘起的本体论结构之上,从而使缘起性空理论与业力轮回思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真如缘起论,也即实相缘起论,并以此理论来抗衡另以《起信论》为基底而展开无尽缘起理论的华严宗。  相似文献   

4.
在《大乘起信论》中 ,“真如”是人们本已具备的能够体证诸法“实相”的大智慧 ;“真如”缘起的“无明” ,是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真如缘起” ,是对佛教原有的“性空假有”等理论的进一步解说 ,是对人们“执性空之诸法为真实”的原因的阐释。“真如缘起”理论 ,融传统佛教心性理论与中国传统“性静情动”之思维方式于一体 ,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孙业成 《船山学刊》2008,(1):127-129
佛教如来藏思想孕育于印度,成熟于中土。它以心性实有而契合于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缘起是如来藏立说的基础。而其究竟意乃是智慧的运思。如来藏在因位、果位、行位[1],形态虽异,实质无二。如来藏的一心开二门是一个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实用性,它不但影响了此后中国佛学的各宗各派,而且予宋明理学及后来的学术亦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心理是在如来藏的关怀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6.
王耘 《中州学刊》2003,(1):158-161
真谛与玄奘的佛学根基 ,分别是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 ;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唯识学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 ,从八识向九识转变 ,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体现的中国化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和合 ,阿赖耶识坚持的印度佛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圆形批判。  相似文献   

7.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相似文献   

9.
一、“因缘故不有”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 ,佛教的总的看法是 :“万法皆空”、“色即是空”。何以一切活生生的存在都是空幻不实的呢 ?佛教的理由是 :因为它是“缘起”的 ,由各种“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因缘聚则物在 ,因缘散则物灭。“缘起论”是万法皆空的佛教世界观立脚的基础 ,也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佛教关于缘起的经典定义是 :“此有则彼有 ,此无则彼无 ,此生则彼生 ,此灭则彼灭。”1 一切都是互为因果、互相依持、互相对待的。缺少特定的条件 ,事物就不复存在。佛教大小乘各派大都以缘起论作为自己全部世界观和宗…  相似文献   

10.
"缘起"说作为佛家人生哲学的基石,不仅是佛家针对印度婆罗门教理论霸权的一次重拳出击,同时其理论自身用普遍联系的方法,阐释了宇宙万物间的关系性特征,为佛家生态整体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论述,其中包含着三重生态哲学内蕴:即万物缘起、和合而生的全息论;诸行无常,变动不居的过程论;以及拒斥实体概念的关系论.这一方面显示出佛家思想的自身理论特质,另一方面,也为现代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智慧、无明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思想中,智慧与无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所以应该区别两种无明,一种是智慧的反面,另一种则是意义及存在的不自觉的生成。这后一种无明会以原本时间——它既不同于物理时间,又不同于心理时间——的方式,将终极实在展示或幻化为一个现象世界。古印度的《吠陀》、《奥义书》和佛教波若中观学说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而中国古代的先秦道家、儒家,特别是古老的《周易》中更是充溢着时义,因为它们都否认自身独立的终极实在和与黑暗不相关的智慧光明。印度的大乘佛教,特别是波若中观学说和如来藏心识说,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入中华哲理思想,并发展出新形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原本时间的意识,让中国佛教徒能够与之产生思想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乔凤杰 《船山学刊》2004,(2):111-120
该文史论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作为佛教理论基础的缘起论及其解说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哲学分类,并提出了自己对缘起论、缘起论与解脱、解脱的意义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3.
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学习与研究佛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而只有懂得缘起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因为缘起论是整个佛法的理论基石。论文从原始佛教、大乘空有两宗、佛性理论、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系乃至人间佛教等几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和揭示了缘起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带有论纲性质,今后将分若干专题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蒲长春 《南方论刊》2008,32(5):40-42,57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5.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流派.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哲学上一般都是坚持缘起性空,而惟独此派认为世界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是法空而法性不空,并从这一视角赋予了大乘佛教"二谛义"和瑜伽行派"三性说"以新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点.觉囊派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证悟论,认为佛教有自性,如来藏为法界之种子,含有自觉智,众生能否成佛,仅在迷悟之分,因、果、道三者之关系足以证明这一点.觉囊派在密宗教法上主张显密兼修,身心二元,与其他教派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时俄藏西夏文《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刻本与抄本进行首次解读、对勘,并参照该经的俄藏汉文本对刻本的前后顺序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西夏文刻本与抄本所用译音字的不同判断二者翻译时间的先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唐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不同的传播方式入手熏仔细地考察了它们不同的流传范围、写作缘起等,指出:文言小说作为一种贵族沙龙文学,它有其独特的传播途径;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普通大众,带有强烈的俗文学传播特点。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小说类别,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孙静 《北方论丛》2010,(3):84-88
雍正时期,东北地区以骑射技艺为核心内容的"满洲本习"呈现出颓废之势。雍正帝采取种种措施试图维护满洲在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传统习俗。骑射技艺的荒疏实乃东北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是,雍正帝通过"满洲本习"规范旗人的努力塑造并强化了满洲人有别于汉人的集体文化特征,这对于维护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六组不同知识分子关于文学的看法或是文学史的勾勒,说明了现代中国文学理念多重缘起的看法以及由此所衍生的辩证意义。该观点试图重申中国文学永远不必定为一尊,其发生发展乃是诸般合力所致的见解。所谓多重其所见证的不仅是同时代不同观念间的众声喧哗与龃龉对话,同时也是不同时空语境下,东西话语、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前驱与后学之间的借鉴、增益、证明、赓续,甚至于反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在面临西方文学文化理论的强压之下,懂得使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回应西方学界或是广义的东西方学界的不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宗教,其本怀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其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有助于人间和解、世界和平、人际和睦、团体和合、身心和乐、自然亲和等和谐社会愿景的实现。佛教缘起论及平等慈悲观可为全球和谐共生、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提供理据,中国佛教戒生护生的戒行与当今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契合,佛教自利利他的伦理精神有助于人际、家庭的和睦,佛教的人性论资源是对治心疾、倡导净心、促成身心和乐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