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规研究的规范进路是由法学者实现的,该研究主要通过规范比较的方法,寻找已有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对党规的可借鉴性;在知识和思维结果上,该进路呈现出一种将法律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复制"到党规体系中来的研究倾向。本文在对该现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了党规知识建构和党规制定的具体体现,在揭示了党规与法律在规范对象和规范形式上的叠合后,深入到两种规范的内部,对其规范质量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差异是其分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构中国特色慈善伦理规范体系。慈善伦理规范体系对慈善活动的调节有着特殊意义,它引领多元慈善伦理动机,回应多方面慈善伦理挑战,支撑慈善法律规范体系。当代中国慈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包含两大层面,仁爱是其基本原则,自愿、诚信、平等、尊重是其主要规范。推动慈善伦理规范体系的躬行践履,需弘扬中华传统慈善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意识教育,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正从法治的立法时代迈向司法时代。作为成文法国家,我国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保障法律的正确施行。法律规范是法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司法裁判的基础。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法治现状,我国现有理论对民法规范本身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民法规范的性质、类型尚未形成共识,对违反强行性规范的法律后果界定混乱,由此影响了司法适用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强化民法规范的研究,合理厘清民法裁判规范的地位与类型,注重民法规范方法论的研究,正确把握公法规范对民法规范的影响,这对我国民法理论研究与司法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领导法规从实务概念发展到学术概念,内涵有所变化.以"部门法"思维观之,领导法规专事调整党的外部领导关系,主要规范事项除了领导行为,还有领导主体、职责和保障等,因而不仅指"1+4"框架中的领导工作单行法规,还包括党章和其他三大板块党规中的领导规范.相对应的党规部门是调整党建关系的建设法规.党建关系、外部领导关系都离不开由党章及其关联法规所调整的党内领导关系.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称党的领导制度涵盖建设法规和领导法规.为贯彻宪法之党的领导原则,国家法律对党的领导事项作出规定,社会规范等对领导法规进行细化.这些在党规之外的领导规范和作为党规的领导法规共同构成党的领导法体系.发展一种部门党规意义上的领导法规概念,对于发展领导法规教义学、构建部门党规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性格是民族特色的"基因",是形成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制度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新体制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法治不是万能的,法治建设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和辅助;同样,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坚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7.
规范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多次提出要“明确规范”、“建立新规范”。 规范,这里指社会规范,是社会学的一个常用词汇。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所公认的一种准  相似文献   

8.
白玉 《理论界》2007,(7):87-88
土地征收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保证农民利益基本有重要作用。如何使土地有效、有理、有益的流转,要从程序上予以规范,在征地申请、公告、听证、批准、监管等各环节予以完善,使土地征收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视域下,党规与国法在规范目标、核心准则与制度根源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党规与国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党规与国法的一致性逻辑可从理论、经验与假想三方面得以证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协调好党规与国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悖谬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现实,非规范文化范畴是可以解释这种现实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本文即是从对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的理论探索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文化建设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规范可以大致划分为由国家供给的法律规范和由社会自发产生的非正式规范,其中属于法律规范的国家法制在法律规范乃至整体社会规范供给中逐渐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该垄断集中于中央层面,但由于集中于中央的国家法制存在过于抽象、滞后等缺陷,有必要从其他途径进行规范和补充。非正式规范虽然得到一时青睐,但是乡土社会正在消失,中国现代社会逐渐失去非正式规范普遍发展的条件。而地方法制却既能弥补中央层面国家法制的缺陷,又同样身为法律规范,适合为转型社会丛生的外部性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如果经过实质性和程序性的完善,可以成为中国法制最为得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在思想认识上明确党内政治生活的战略地位是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核心要求;真正发挥民主监督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关键环节;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应有之义;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建设是根本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建设,是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日常"前行的,"日常"是日复一日的时间延续,"日常"的生活在常态的稳定中不断前行,常态的、稳定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族群的日常生活具有逻辑的先在性.日常伦理规范立足于族群的生活传统,相较于日常道德原则,具有客观性与客观差异性;相较于伦理学思想,具有常识性与经验性.日常伦理规范不是僵化的"死物",而是在不断演变当中.日常伦理规范演变的动力来自于日常生活;演变的过程具有持续性、和缓性特征;演变的程度具有领域性、结构性的差异;演变的结果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演变趋势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发展趋势.厘清日常伦理规范的概念与演变特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伦理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重要概念的提出,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包括"制度体系"的灵魂、核心、目标和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重要的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全面把握制度优势和制度优越性的关系,积极创造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冲突规范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规范”这一问题在国际私法学上素有争议,而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法理学对该类规范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实际上,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存在着一类适用法规范,我们可以对它作如下定义:凡是对法律适用行为本身作出指引的规范,都属于适用法规范.适用法规范不仅包含冲突规范,也有其它多种表现形态,在各类法律文件中都有体现.适用法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裁判规范和技术性规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适用法规范虽然数量不多,却对于整个法律规范体系的运作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伦理规范的"客观性"论证被普遍认为是其合法性与合理性论证的基础,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对作为社会的和制度性实在的伦理规范之"客观性"的分析,与对作为实践性要求的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分析,表明关于"客观性"的论证并不能解决"规范性问题",不能是关于伦理规范"基础"的根本性论证。因此,关于伦理规范基础的研究主题应该发生一种转换,从以"客观性"为中心的研究转向以"规范性"为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秦小红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2):148-157
经济法成熟的标志是已建立一套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法律规范体系。问题导向的经济法研究范式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制度性解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造成经济法学体系的"法律空洞"。在法治经济要求下,必须建立引领和规范经济运行的经济法规范体系。以规范为基础的经济法学必须对已有理论进行系统化的规范性解释,为经济法规范体系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必须言说经济法学总体论、结构论、功能论的解释体系,对经济法的制度背景、制度构成、制度实施进行体系解释。  相似文献   

19.
全球治理既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应时之需,也是人类探索未来世界秩序的新形式.目前来看,全球性规范的缺失带来了治理的困境,也阻碍着人类探索未来世界政治架构的步伐.规范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国际社会的整合度不高和"社会性"稀薄,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中对"应然"世界的不同界定和对通向"应然"之路径的不同设计.在前一个方面,主权规范的主导地位、功能领域整合的匮乏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发育不够阻碍着全球性规范的生成、发展和内化;在后一个方面,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各种文化遵循不同的"适当性逻辑",各类理论传统内部的分歧更是从起点上制约着规范的生成.基于此,建构全球治理的相关规范是解决困境和建构未来的必由之路.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应该更为辩证,既需要尝试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整合,也需要注重对"适宜性"与"导向性"的兼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同时,对于当今世界来说,更多地强调"普遍主义"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莎  郭斌 《兰州学刊》2007,3(5):55-57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向现行制度提出的一种革新要求,是对社会规范体系进行重新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过程.邓小平深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制度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理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