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牧民》中有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  相似文献   
2.
正人才评价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科学合理便会成为激励人才尽其才、尽其用的"磨刀石",相反就会沦为埋没人才、延误发展的"绊脚石"。要识准人才,应从人才品行作风、工作成效、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建立"三维"人才评价机制,才能让人才"立体"成像。评品行作风量"高度"。品质决定  相似文献   
3.
4.
"君子远庖厨"作为《孟子》书中的一句话,具有可以丰富展开的义理空间,并使得孟子、儒家的许多思想得到进一步确认。首先,"君子远庖厨"作为君子之"仁心"当下发动的自然结果,具有其纯善无伪的特性,正因为如此,作为孟子口中的一种"仁术","君子远庖厨"才得以成其为预养仁心的方法,而不致戕害其本心之仁。其次,"仁"与礼义的关系也存在于"君子远庖厨"这种精炼的表述中,这一层义理虽然在孟子处引而不发,但却被儒家传统所认同,且被后世理学所发扬。  相似文献   
5.
李艳婷 《社科纵横》2010,25(7):103-105
〈玉屑〉的"情性说"一方面深受理学家性情观的影响,秉承先秦的儒家礼教,尊崇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关于性本情用二分法中对"情"的培养和对道德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能突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和理学观的限制,高扬人的主体情性,坚持写性情的合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学家抒写情性认识上的片面,还原了诗歌的本来面貌."情性说"的美学品格表现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旨归于提高主体心性和人格修养,具有折衷辩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祖刚 《船山学刊》2012,(2):110-114
荀子因其性恶论而饱受后世儒家诟病。然而荀子之学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仅是一性恶论可以含涉完全的。在性恶的前提下寻求礼义之统的建立,从而实现化性起伪才是其学的根本所在,这里的礼义之统是从道德规范这个角度来认识的。在荀子看来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求助于人性显然是不可能,因此只能依赖于心的功能。在《荀子》一书中,心之涵义较为复杂,而在礼义之统的建立过程中,起作用的只是理性能力之心。理性能力之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认知之心和思虑之心。  相似文献   
7.
传统政治以传统伦理(礼义)为根基,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礼仪乐典)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传统政治和传统礼乐形态都会随之消亡,传统的审美-伦理-政治的礼乐文化就会彻底消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将矛头对准传统伦理观念,即传统礼教思想。他们立足于西方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观念,以一种进化论的视角,给传统的伦理政治观念宣判死刑。礼义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那么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象征(审美)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新青年热烈呼唤西方礼仪进入中国,呼唤中国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展现新的国家形象,传递新的文化观念,这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思想史意义和美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政府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释,发扬了其积极因素,并向社会进行宣传和灌输,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盛莉 《兰州学刊》2005,(3):84-85,31
董仲舒的养生思想强调人的生命同自然社会的和谐性、同一性,主要表现为重"养义"和重"养气",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社会与天形成生命一体化,个体生命担负着捍卫礼义文教的使命,融入家国天下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10.
秦汉间多言"秦弃礼义",实以周礼传统审视秦礼。其实秦有仪法,且其多杂戎狄传统,兼采六国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周秦礼制因时势而演化,周以礼作为治国精神,秦视礼为行政手段,二者秉持不同,自然形制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