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游戏的人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世俗化,人们的“游戏”意识越来越强,干什么事似乎都只是玩。从事文学创作的不说从事文学创作,而说“玩文学”;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说从事电影工作,而说“玩电影”;更不用说“玩股票”、“玩期货”……人们不再虔敬上帝,不再向往“彼岸的天国”,不再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不再追求“天地境界”,甚至不再追求崇高,相反,  相似文献   
3.
郭旭东 《殷都学刊》2012,(2):120-121
制约历史研究前进的因素众多,但研究材料无疑是促进历史研究前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前所未见的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次次地使我们惊叹不已。围绕新出土材料的研究成果,也时有面世。摆在我面前的《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学问乃是 "内圣外王"之学.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其内圣面得到充分揭示,但对于外王面则重视不够;且在儒学内部还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不仅如此,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儒家又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而对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解答,其实也就意味着儒学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由明末清初的大儒李二曲开启,并由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予以深化.  相似文献   
6.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道德文化的精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儒家道德文化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以人为本”为基本精神、“知行合一”为践行方法,建构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勇为主要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吸取其精华,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大学德育目标、原则、方法和途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德育;内圣外王;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7.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新与旧的命题展开,但这一切总是摆不开道德伦理的基线.在《新青年》同仁为新的道德伦理鸣锣开道的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伦理至上主义的泥淖.近代启蒙的宿命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无时不充满着吊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新青年》视为一个新型的内圣外王文本.  相似文献   
8.
牟宗艳 《文史哲》2003,(6):121-125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哲学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自然主义为外在特征,以人文主义为内在本质,构建出老子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9.
内圣外王”是“德性”文化的体现,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儒家“内圣外王”是从“天人合一”内化为“天人舍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即“内圣外王”的自满自足,最后再返归到天人合一的理想。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核心命题“内圣外王”的真谛,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又广泛吸收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的思维成果,广纳博收,源远流长。对人生问题的省思,熊民注重“了别”人生意义,崇尚成己成物的人生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此三者构成其人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熊氏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和谐一致,坚持贯彻“体用一元”、“翕辟成变”、“性修不二“的现艾,既有直接的社会现实性,又有形上的深刻性。但熊氏未能积极吸纳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优秀成果,未能自觉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则为其人生哲学的明显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