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相融通在佛学史上存在两种类型:一是指存在性(存在的真实性)与存在(作为幻想的经验现象界)之间的相即关系;再就是指存在依据(存在的实体)与存在之间的融通关系.文章从印度中观、唯识学到中国华严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角度,论述性相关系从存在性和存在间的相即到存在依据与存在间的融通方向的转变,从而揭示了中国华严学与印度中观和唯识性相观念与思想主旨的不同,并指出由中观、唯识与华严宗规定的性相融通观影响了后人,特别是宋明时期佛教性宗和相宗调和与融通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真如熏习”概念出现于《大乘起信论》,在近代唯识学复兴运动中,围绕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王恩洋与太虚法师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性宗”“相宗”之争在近代的延续,彰显了双方对于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的不同立场。太虚的“真如熏习”观体现了圆融开放的佛教观,对我们思考中国佛教的思想特质和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以法相唯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吸纳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和叔本华的思想,并展开积极的批评:以"三性"说为依据,建立真如本体论,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物自体、以及有神论、唯理论等各种哲学思想;对西方三段论、<墨子>的名学和因明学三支论进行比较研究,突出因明三支的优点.同时,以佛家"四分"为依据,吸收康德等人的先验论,批评其不可知论;批评进化论的乐观主义和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中的强权主义,突出个体自主和独立.其熔铸东西思想于一心的哲学思考,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乘佛教的“真如”观念必得返回到缘起的语境中方能予以澄清 ,而缘起作为佛法之要义乃是纯构成性境域的敞开与绽出。将“真如”执取为现成性实体的考虑可能导致对缘起无我义的偏离 ,这在佛教的发展中并非绝无仅有。本文力图在现代语境中对“真如”观念作出初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5.
唯识学有着丰富的体用思想,所涉及到的层次和角度众多。依据体用必须一致的原则,有对于外道、小乘佛教体用之执的辨破。依据相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对于世俗谛之内体用之间关系的辨析。依据绝对的体用不二原则,有胜义谛、世俗谛之间的体用关系辨证。在具体的思想论述中,"体"、"用"的具体意涵丰富多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以贯之的不一不异:"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6.
单欣  邱高兴 《理论界》2014,(12):102-106
法藏吸收了唯识学有关语言的看法,并发展其师智俨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得出语言可以显示诸法实相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中观以来的去除名言戏论才能获得诸法实相的观点,扭转了唯识学世间与出世间的割裂,表现出了对世间、对言说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藏"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显示出了对现代平等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政治哲学以及道德哲学等多个方面。但是,章太炎的平等观发生着辩证法运动。他从真如哲学出发,一方面成功的论证了现代平等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真如哲学却又只能论证抽象的平等,对现实的不平等无计可施。同时,真如哲学所具有的唯我论缺陷又悄悄地瓦解了平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余光明 《老年人》2005,(2):58-58
问:我患冠心病,长年服用消心痛.最近听说长期服用此药会产生耐药性。果真如此吗?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9.
论后现代主义的华严趋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大乘佛教义理之间存在着可以比照的思想,在语言论、认识论、本体论层面均有暗合的地方,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对立也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本性而崩溃,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运作汇成了一种走向人类最高悟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