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钱谦益是明末一文人 ,以诗、文、史见长 ,且颇有成就 ,但他的兴趣却在官场 ,官场为政确非其所长 ,屡次受挫。明清朝代鼎革 ,他对新朝寄予希望 ,企图在新朝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选择了降清 ,但作为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士人 ,降清后的内心自我折磨促使他很快辞职南归 ,然而 ,家居后的钱谦益不但没有解除内心折磨 ,反而因为东南地区是抗清中心 ,处在这种环境中 ,其内心的痛苦日剧 ,给抗清人士经济上的支持 ,但仍不能被他人理解 ,甚至不能被自己原谅 ,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奉佛之前后因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指斥钱谦益以明朝旧臣投靠清廷,借奉佛以“隐愧丧节”,论定牧斋昌言佞佛,非真奉佛,不过借佛门中人事以“浇块垒”、“自明衷曲”而已。此说并不周全,钱谦益生长于佛教气氛极浓厚之家庭,自其祖辈起,大都崇奉三宝,故钱谦益自童时即习知奉佛,亦常理中事。另外,其常熟宗族中与钱谦益至亲之顾氏、瞿氏及严氏,皆礼佛虔敬之甚。因此可知钱谦益入清前即奉佛,他并非借奉佛而隐瞒投清之隐情。钱谦益对时政之评论,往往于偈佛护法之文字中发微,其要义有三:人主之奉佛与否,与国运之盛衰密不可分;士大夫之谋人军师国邑者,应效佛门僧徒谋浮屠塔庙之诚;为重臣者,宜以明初文臣宋濂之以佛法事太祖为典范。  相似文献   
3.
试析钱谦益对胡应麟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后期的胡应麟在文学理论及治学方面颇有建树。钱谦益站在贬斥文学复古思潮的立场上对他的评价有失客观和公允。因为 :1.胡应麟和王世贞的交往实以王世贞对胡氏才学的赏识为前提 ;2 .《诗薮》虽有附会《艺苑卮言》之处 ,但多卓识独见 ,不失为一部自成体系的诗话力作 ;3.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胡应麟对明诗的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鲁竹 《炎黄世界》2013,(1):73-75
明末清初的沧桑巨变孕育了一大批经历繁复、个性鲜明的文人学士。钱谦益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党领袖,以“清流”自居;又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得意一时亦落魄一世。他屈节降清,晚节有亏;却又秘密联结抗清力量,力图恢复,以至于死后文章遭毁,名列《贰臣传》。他是文章宗伯,著名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生前藏书宏富,却毁于一旦。他得到了当红名妓的青睐,力排众议娶其为妻,红袖添香,唱和悠游,却保全不了薄命的红颜。钱谦益生前盛名,寂寞身后,寿则多辱。复杂和漫长的一生,交相错杂与乖桀的资料,令人们对他褒贬不一,虽盖棺而无法定论。  相似文献   
5.
王世贞早年对格调的产生原因、“情、格、调”内涵都有清晰阐释。诗应抒写物理人情与君子性情、创建明朝盛世文学的高格正调,这一格调论主张,王世贞终生都未改变。但晚年又确有转变,追求“格降而博求其变”的平和老成风调。“变”与“不变”性质,是本质坚守格调不变,方法上变为深化与完善。王世贞重要问题的早晚年比较,为解决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提供了研究方法与实证内容。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文法理论建设从确立师法对象开始,批判秦汉派而抬高归有光,进而探索出"反经"的师法途径,并以"文从字顺"为最高的文法标准.钱谦益在对文法理论的这三要素的论述中,提倡求真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正因如此,钱谦益的文法理论才能超越流派之争,为清代文法理论建设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钱谦益三笺杜诗: <读杜小笺>以史证诗, <读杜二笺>以诗正史, <钱注杜诗>以诗利、史.三次笺注贯穿的诗史互证精神,对其晚年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永刚 《江淮论坛》2011,(2):171-179
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盟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在入清后,政治上蒙受着贰臣的耻辱,在立德、立功未就的情况下,寻求立言以求得道德上的自赎。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其诗学观念的新变,即"言为事功"、"诗以存史"、"以史证诗"、"出入宋元",分别通过《投笔集》、《列朝诗集小传》、《钱注杜诗》、《有学集》等体现出来,彰显了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清初诗坛的学杜现象是诗学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亦与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相关。清初诗人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并发扬光大,并对如何学杜进行了探索,为继承学习古代优秀诗歌传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清初名僧智操的《寒松操禅师语录》卷首收录钱谦益《寒松操禅师语录序》,该文不见于钱仲联先生整理的《钱牧斋全集》,是一篇集外佚文。该文的发现有助于澄清钱谦益的禅宗观,全面把握其对语录的认识,他并未完全否定诸方语录,对富新意、有心得的语录表示肯定和赞赏,显示其批盲禅、救正教的愿望。他明确表达了佛教的经世思想和以"忠孝"为核心的儒佛相通理论。该文从侧面可见出清初曹洞宗内部法嗣之争,对研究钱谦益的佛教思想、僧侣交游和佛教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