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12日伊朗举行总统选举,根据伊朗选举委员会于6月13日公布的数据,现任总统内贾德以63%的得票率连续第三次当选伊朗总统,而其主要竞争对手,改革派的穆萨维仅得到了34%的选票。选举结果公布后,穆萨维的支持者立刻走上伊朗首都德黑兰街头进行示威游行,抗议选举中的大规模舞弊行为,而穆萨维本人随后也发表声明,表示自己才是选举的真正获胜者,  相似文献   
3.
姜白石词独诣之美,在于舒发灵心秀怀之思,极尽要眇馨逸之致。其以出于江西诗派的手笔匡救妩媚之气,用含蓄蕴藉以弥补粗犷嚣喧之风,凭硬笔高调独铸清劲、隽淡、峭拔之境,为前人词中所未有。其立意取向理趣,章法专主疏宕,诗意的空濛提供了回旋之余地,造成一种清空境界,“雾里看花”实为其魅力所在。从艺术美感而言,显示出清简、和永、秀洁的“中和之美”,乃“自有一家之风味”。在中国人文化心灵的发育史上,白石词代表了中国词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成熟直至强化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4.
英国政府与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依据从英国国家档案馆(PRO)查阅到的英国政府主要是英国外交部的原 始档案,认为20年代英国政府鉴于其在华地位的日渐衰落和日、美等新兴列强的竞争加 剧,面对中国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对华被迫采取“静观”政策。从这一政策出 发,英国对中国的地方纷争采取的是尽力避免介入的方针。英国政府并未支持和操纵广州 商团叛乱,相反,从一开始英国政府一直试图阻拦“哈佛号”走私军火进广州。英国驻广 州总领事就商团事件向广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事先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广州总领事 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训斥。研究表明,商团叛乱得到了英资汇丰银行的暗中支持, 这一结果并不代表英国政府的态度,它只是表明这一时期英国在华整体利益与部分英商的 局部利益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非常声音     
广大消费者不妨暂且捂紧钱包,静观楼市之变。——对于市民对房价反弹的担心,日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这样表示。如果早就知晓如今形势,我们还会申办奥运会吗?几乎肯定不会。——金融风暴影响之下,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主办城市伦敦而言或许令人分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8.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动静观或主动,或主静,或强调动静对立统一,均对中国传统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动静现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形成了动养之法、静养之法和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中国武术则在把握动静范畴的基础上,从辩证的动静关系入手,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武术理论和武术技能技巧。从总体特征上看,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以主静为主,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总体上形成了贵柔主静的特点,并相应地导致了养生体育发展完备而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有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