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0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34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214篇
综合类   2789篇
社会学   363篇
统计学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人为CO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全球价值链(GVC)参与为视角,基于2005—2015年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利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强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增进该国的贸易利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都能够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利益的提升,其中通信基础设施还能够通过提高贸易的时间效率对贸易利益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以设施联通为依托,加强本国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主动权,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3.
“司法附属行政”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法官地位就呈现出鲜明的附属性特征,这种特征同样体现在法院的地位和司法权的地位上,这也导致中国古代法官没有专门的职业保障制度,而这一切都深深地镶嵌在当时的人治大背景之中。通过与现代法官地位的比较,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古今法官地位以至整个司法状况的巨大差异。中国现代法官地位在独立性方面相对于古代法官有了巨大改善,但仍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在今后的司法改革中进行反思和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I call for a global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comparative placemaking that integrate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rocesses and includes the ephemeral,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By placemaking, I am referring to the explicit or tacit cooperation among people to create, maintain, and give meaning to places in space through bodily occupation given differential resources and constraints. I review select place, space, and community-based literature about urban, Black, migrant, LGBTQ, and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s to think about how we can build upon and integrate multiple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nsights to form an explicit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A US focus on neighborhoods contrasts wit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global urban networks,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global urban studies (Ren, 2018). I argue for a placemaking research agenda that bridges insight from US Urban Sociology with Global Urban Studies to consider how various structures and actors constrain and facilitate place projects. With a globally reaching and comparatively informed sociology of placemaking, we can illuminate our multi-structured story of place and agency in context. We can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ow and why we co-create and are simultaneously disciplined b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相似文献   
5.
Diane Stone 《Globalizations》2019,16(7):1128-1144
ABSTRACT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arises from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of agenda setting in Policy Studies. Through conceptual stretching’, the concept is extended to global policy dynamics. Unlike ‘advocacy networks’ and ‘norm entrepreneurs’, the discussion addresses the strategies of ‘insider’ or ‘near-governmental’ non-state actors. The analysis advances the policy entrepreneur concept in three directions. First, the discussion develops the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is activity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Second,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charismatic individuals, the discuss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reputations for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access into inter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maintain momentum behind policy solutions and pressures for change over the long term when individuals retire or depart for other positions. Third, the discussion outlines four distinct entrepreneur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at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and deploy to enhance their power and persuasion in global policy processes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气候治理的1.0时期、2.0时期到3.0时期,城市逐渐实现了从“幕后参与者”到“共同引领者”的角色转型。这一转型既得益于全球治理理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更受惠于城市外交理论的推动和全球气候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之驱使。就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的这一“共同引领者”角色还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不仅在隐性的“南北分割”的权力结构和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分歧中,面临着对外发展的困境;而且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气候治理行动的“单向”型构造及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治理责任”的两难抉择中,面临着对内优化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可以采取“两条干路+六条支路”的“两轨并行”式路径来寻求合理的应对之策。国家可以在寻求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身份认同之时,进一步完善国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立法,并赋予城市以一定的自主性;而城市也可以在深化城市气候外交,加强与国家的“双向”型气候治理互动的同时,推动“韧性城市”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培养数学观念的角度,就数学教育如何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面临种种全球性问题,科技社会效应的两重性空前突出。当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场科技悲观论与科技乐观论的激烈论争。对这场极具哲理性的争论应给予全面分析并加以总结,这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论和生态哲学观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已不能适应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从加强法制建设和改进行政管理两个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才能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为东 《南都学坛》2002,22(6):26-30
具结制度在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中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 ,各种甘结、保结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对其存在原因的分析、对其广泛运用的考察以及对其作用的探讨 ,发现建立在宗法伦理基础上的具结制度是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 ,并成为封建官府规范管理的基础。它束缚了所有外贸参与主体 ,钳制了外贸实际运作过程。对内压抑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不能抵御经济政治侵略 ,是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具有闭关性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