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0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31.
矛盾,是个丰富多样的概念,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矛盾至少有四层含义。它们是:一、矛盾的实体性:异与同(差别与同一);二、矛盾的作用性:分与合(排斥与吸引);三、矛盾的活动性:斗与和(斗争与和谐);四、矛盾的过程性:特与普(特殊与普遍)。下面我们将依次论述这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32.
二与一,这是尽人皆知的两个数.人们往往只知道一比二少,二比一多,二是一的两倍,一为二的半数.这种起码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从数学的角度上来了解二和一是不够的,还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来认识,即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它们的一致与不同.要真正搞清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如果不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那就难以得到它的真谛. 那么,从哲学的高度上看,二和一的实质关系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33.
伴随粉碎‘四人帮’伟大政治斗争的胜利,我国哲学理论界,曾经展开了对“斗争哲学”的批判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政治领域中这对肃清左倾路线的流毒,促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思想领域中,对于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也有很大的意义。在理论上,由于广泛地批判了唯斗争动力说,提高了矛盾同一性的地  相似文献   
34.
论和谐性     
西方人多强调斗争性,因而有“斗争是万物之父”的格言。东方人或中国人则注重和谐性,自古以来就认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总之,认为和谐是万物之母。中国人如此看重和谐性,那么和谐的含意是什么?它的存在前提和基础怎样?和谐的功能或作用如何?它的对应范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5.
于海江 《晋阳学刊》2001,(4):100-101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称谓比较准确科学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而且经典作家又一向认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不动摇。列宁曾经同企图背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赫主义者进行过坚决彻底的斗争 ,鉴于当时马赫主义者们一方面大肆宣染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尽力回避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才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 ,并把…  相似文献   
36.
利用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和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磷钨酸(PW)、氢氧化铌改性分子筛的表面酸性和结构,用催化法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研究其酸催化性质。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结构、表面酸含量和磷钨酸、氢氧化铌在催化剂中所占的比例,都显著地影响烷基化反应;Dawson结构的磷钨酸比Kiggen结构的磷钨酸具有较好的催化烷基化反应活性;随着磷钨酸含量的增加,催化剂B酸量先增加后减少,L酸量减少;随着氢氧化铌含量的增加,总B酸量和L酸量都减少,催化剂的活性随总B酸量与总L酸量比值的增加而提高;用磷酸或草酸处理氢氧化铌,总B酸量与总L酸量的比值增大,可进一步提高分子筛的活性和寿命。研究结果还表明:强B酸不利于脱烯烃反应。  相似文献   
3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的哲学家。对于他的自然观、认识论、逻辑思想.学术界早有论述,然而对于他的辩证法思想,人们至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荀子哲学辨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8.
西方人一向崇尚斗争,而中国人则强调和谐性。那么和谐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它的演变过程怎样?这需要做一番历史性考察。  相似文献   
39.
论客体发展的逻辑于海江客体发展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二)认识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三)社会本体中的客体阶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三种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自然本体中的客体。这是客体的产生阶段,也是客体发展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