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先秦礼文化与语言的雅化有直接的关系.从语源上说,先秦“雅言”一词就是指合乎礼仪规范的言辞,是先秦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先秦著作中那些被誉为语言典雅的文本,字里行间都打上了礼文化的明显印记,显示了礼文化对语言雅化的影响.礼文化与雅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礼之“敬”促成了雅言的谦逊、委婉;礼之“别”确立了特殊场合语境中的雅言规范;礼之“饰”推进了雅言的修辞技巧.  相似文献   
22.
随着2009年12月20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结束以及经济危机的蔓延,"低碳经济"以其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纺织品出口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如何继续拓展纺织品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指出了低碳经济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原因,最后从政府、行会和企业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增加出口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3.
陈赟 《人文杂志》2006,(2):56-61
如何接纳他者是二十世纪晚期以来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而中国古代思想具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中庸>"以人治人"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人治人"的根本不在于以自我之道、而在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为他者的接纳空出了位置.不仅如此,<中庸>还认为,接纳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面向他人的世界而开放自身,从而开启共同的世界;而这种共同的世界的开启是在日用人伦中展开的,一个人必须为这种展开时时刻刻先行准备.  相似文献   
24.
将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的知识划分为个体知识、实践社群知识和专业团队知识,在传统的SECI模型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专业团队内部知识的转化机制,并以此构建了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知识学习的多重SECI模型,以揭示专业团队知识学习本质,为促进其团队知识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一、现代中国与儒家叙事 曾亦:保守主义的回归:从康有为到邓小平 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思想实际上有两条道路. 一条道路就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是一条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各派思想,无论是左派的马克思主义、右派的自由主义,还是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实际上都接受了这样一个革命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五四”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是一条比较清晰的、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6.
从五帝时代的共识的中国,经过三代的带有理想性的王制中国,再到秦汉王朝的大一统天下型国家,天下-中国的政教形态得以确立,这一形态集种姓民族、国家形式与文化文明形态于一体。这个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纳天下的政教理想于成熟的国家形态之中。这种天下政治乃是有限支配与无限支配的统一体系:一方面,通过以家、国等为基础的有限支配推动以天下为指向的无限支配;另一方面,通过以天下为指向的无限支配反过来推动以国-家为基础的有限支配。由此形成了天下要素与国-家要素、文明要素与政治要素相互嵌入、彼此相造的格局。  相似文献   
27.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论题.在宋明儒学中,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性主义传统.但是,在王船山看来,这样一个传统,乃建立在对理欲之间的真实关联的错误理解上.必须进一步探索理欲之间的原初的、真实的关联形式.而理欲关系的原初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的功能不是对于欲求的主宰与抑制,而是对之的引导与燮理;(2)理性的引导功能不能被理解为宋明哲学传统所规定的治疗;(3)感性不是理性的价值承载,而其自身就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的.王船山把对于理欲关系的批判上升为文化的批判,进一步触及了宋明哲学"存天理、去人欲"传统的文化根源,它本质上起源于一种衰微的、阴性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28.
我你之辨与现代性意识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你之辨是指在我你之间作出区分的哲学意识 ,它区别于我它之辨 ,二者意味着两种不同的视角 ,我—你的视角与我—它的视角。这两种视角构成了古典的世界观与现代性意识之间的内在分野。通过我你之辨的视角 ,存在的特殊性也即个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产生 ,而现代性的意识又发端于对存在的特殊性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性的意识是在我你之辨中发源的。  相似文献   
29.
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构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总体背景,这意味着宗教的、形而上学的神圣因素从公共生活中退出,进入个体的内在领域,以价值观的方式自我延续;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社会视角的组织形式对以宗教为基础的公共生活形式的替代。这一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神本"向"人本"的转换过程。一方面,宗教之诸神进入由人设定的价值观系列,并显现在由主体来推动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由人的角色所构造的社会替代了天下或世界,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转向社会及历史的区域,确立了人的主体位格。但主体性过程导致了自由与重负并存这一精神生活的二重化现象。  相似文献   
30.
陈赟 《人文杂志》2004,(4):55-58
古代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词的道德 ,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 ,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 ,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可以直向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 ,道德不再是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 ,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 ,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 ,因此它几乎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而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