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社会公正为何如此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为何如此重要?"是本文基于当代中国社会语境所提出并欲解答的问题,它同时也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实践意义.作者力求从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基本目的入手,解析由此基本目的所构成的基本价值秩序及其优先性选择的一般情形,进而论证我国当代社会公正问题的特殊情形及其解决的基本进路,亦即政治观念的、制度的和社会互助伦理的进路.  相似文献   
42.
道德类型学是现代伦理学研究中日益突显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当代美国两位最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尔斯和麦金太尔关于“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争论切入,在系统地梳理中西伦理学中有关道德类型学概念的基本思路之基础上,解析了罗尔斯与麦金太尔在这一课题上的理论得失。进而从文化和哲学层面阐释作者自己的道德类型学概念、并力图以此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伦理问题作出原则性解释,提出“多元互补、分层贯通、共同分享”的综合性道德类型学主张。  相似文献   
43.
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罗尔斯《正义论》开篇关于制度正义的论断,麦金太尔和慈继伟两位学者都提出了质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正义之为制度美德的实质含义、基本条件和实现过程。作者肯定了麦金太尔关于个人正义美德之于社会制度正义美德所具有的人格(主体)基础意义的观点,也同意慈继伟关于正义之“两面性”的理论分析,但与此同时,作者强调指出,社会制度之正义示范性和普遍约束力对于实现社会制度之正义美德亦有着特别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意义,而此一意义的实现又有赖于社会固有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精神道德资源。作者期待以此综合并推进上述各家见解,寻求一种关于制度之正义美德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44.
公共哲学与现代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其公共性,而最充分体现公共性三大特质的典型形式或社会群体正是现代公共媒体,它是现代社会最强大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力量。现代媒体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可以作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理解。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现代媒体是政治帝国的制约力量,是市场经济生活中公正的判官,对现代化的普及承担着重要的传播使命,使公共社会的信息共享有可能发挥最高的资源效益。从消极方面来理解,公共媒体是对私人生活空间的挤压,并且使文化公共化、世俗化和平庸化。所以,从公共哲学的视野来审视,现代媒体不仅要有公正的旁观和分享,还需要一种宽容的姿态;不仅要有恰当的干预意识和积极的监督姿态,还要培养个性化因而越具有公共性的东西。现代社会是公共哲学和公共媒体实现联姻的社会,这种结合有利于二者的自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5.
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能对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作出系统的概括,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常常产生出不同的歧解。诸如,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究竟有几条?其内在联系如何?怎样表述这一道德的基本原则?等等。本文试图结合当前苏联和我国伦理学界流行的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观点,呈一管之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笔者最近有幸读到袁贵仁君的新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以下简称“袁著”),多受启蒙,亦钩发若干思考。为进一步求教于袁君及学界同仁于一书之外,我谨依自己对国内外价值学研究的浅见陋识,略述我对袁著的初步读解和对价值学研究的一些看法。不揣一孔,恭请雅扶。  相似文献   
47.
论中国伦理学之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运,既是一种内在必然性的既定,也是一种外在偶然性事实。惟前者而使它具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历史意味,而惟后者又使它拥有一种蕴含创造性可能的未来指向。步履沉重而辉煌灿烂,荣承千古而亟待超越,几经沧桑却依然期望重建,这就是中国伦理学的命运所在。面对现实社会改革和文化嬗变,中国伦理学这艘雄风几时的巨艨确乎已经行进到了西勒与卡尔利比迪斯之间,即进退两难之境。一面是要求革新道德文化的疾呼,一面是执着保存传统菁  相似文献   
48.
借来兄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的机会,我想谈两个意思.第一,人文和人文精神.对此,这些年大家谈得很热闹,我想来想去,人文精神的问题关键其实还是文人的问题.人文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太一样,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装备,也没有太多基础物资条件的依赖.过去我跟清华校长喝酒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文科怎么搞?说来其实也简单.文科是投入最少、见效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学科.  相似文献   
49.
近五百年来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几乎完全受西方现代性模式的支配,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似乎也未能例外。可是,最近几十年的西方社会正在逐步扭转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的功利主义强势目的论,逐渐转向公平正义优先的普遍社会道义论,福利资本主义和日益强烈的社会正义吁求都证明了这一重大"价值扭转",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在悄然发生类似改变。基于对现代性社会发展模式的批评性伦理学反省,围绕社会"为何发展?为谁发展"的价值追问和政治伦理反思,提出重新校定社会发展目标,将"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使我们的社会发展真正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确信,民生改善、社会正义和人民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并可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新政"(the new deal of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50.
人文学及其"现代性"命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性"的视景中,人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其知识图像已然模糊,知识合法性受到挑战和质疑,知识地位也已经被迫边缘化.因此,"人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群概念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甚至是亟待反思的理论课题.本文尝试从知识社会学和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讨论,围绕人文学的现代知识状况,造成人文学现代知识状况的内在知识论原因,以及"现代性"中人文学的知识困顿和前景等问题,展开主题反思,以期对当前有关人文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话题,提供某种有意义的思路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