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在22年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中,毛泽东通过思想改造成功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军事共产主义共同体。革命胜利后,他决心把理想付诸现实,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指示》展现了毛泽东建构理想社会的不懈努力。临终前的几年,他还在为革命理想可能被遗弃而忧心忡忡。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这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其出发点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新社会,其动机是无可指责的。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说也是一味清醒剂。毛泽东理想主义的魅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信息员队伍作为高校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对加强质量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员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目前存在的认识、管理和信息员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毛泽东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9年建国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一直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建国以后,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决定,革命的逻辑需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由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所决定,生产的逻辑需要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历史昭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政治权威的艰难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的政治权威经历了艰难转型。辛亥革命造成传统型权威的瓦解与权威真空的形成。个人魅力型权威的崛起重建了现代化所必需的秩序。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个人魅力型权威的负面效应日渐突出。“文革”之后终于开始了向法理型权威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要使得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测量和可触摸的具体存在,则离不开劳动幸福权概念的出场和引入。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与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民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样的新型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那种救济型、仁慈型、施舍型民生保障是完全不同的,它属于更加深层的民生保障。这样的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劳动幸福权理论上才能得到学理支撑。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皆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属人属性的天然权利。它既是一切合理性之合理的根据,也是一切不合理性之不合理的根据。每个人都需要在创造性的诚实劳动中实现劳动幸福权。  相似文献   
17.
一、认识活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主体,一是认识活动主体,一是认识运动主体。毫无疑问,认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其主体是人。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使认识发动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它。但作为认识活动本身的目的来讲,它要努力达到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规律,因而在认识活动中运动主体却是认识本身。这好似一架机器,是人在启动和关闭它,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总是被加工的东西本身在运动(原料——→成品)。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确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力资本是一种提供未来经济价值的资本。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农业高校处于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之长久服务三农的经验及得天独厚的信息、人才、科技优势决定了其在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中应积极作为: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探索各形式的科技推广服务,并致力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学习能力与科技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合作,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作为影响农业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与利益分享机制,历来是影响其深度高效合作的重要问题,文章在综述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农业产学研合作缺乏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缺乏系统管理、成熟度认知及归属上存在分歧等问题,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立法、健全知识化产权保护制度、构建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及利益分享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校课程考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适用于定性知识的测试,但对于文科课程知识的考查就难以涵盖。基于此,尝试提出包括学期论文评价方式、课堂讨论评价方式、期末开卷考试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方式和学生自主命题考试方式在内的"研究式考试"模式,并从考试理念、考试管理、教师命题能力、考试结果使用等方面提出"研究式考试"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