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综合类   9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岳麓书院学术文库·湖湘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总序@朱汉民  相似文献   
132.
湖北省物流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以信息流为前导的系统活动,信息化是物流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化的内在动力。湖北省要想将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就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未来需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进步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在价值层面,朱子、阳明都企图达到知行统一之目标。在学理的架构上,朱子、阳明因时立言,其“知行”在先后上,呈互斥模式:朱子主张知先行后,偏重于求知;阳明企图扭转此局面,而倡“知行同时发动”之说,更强调“行”。船山也有知行统一之宏愿,在同情了解之后,指出朱子、阳明二人均重知而轻行,随后赋予知行之“先后”以“缓急”的内蕴。在理论架构上,船山主张“知缓行急”,将行作为知的目的与归宿,无分先后,解构了朱王二人的知行观,化解了其互斥模式,力争使得知行统一在学理上成为可能,亦试图求得圣人原意,使得己说不止于因时立言,而赋予其“千万年语”之意涵。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既是悠久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宋代书院兴起,与唐宋之际的复兴中华文化、重建儒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不仅仅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而且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与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儒家思想包括儒道、儒学、儒术三个方面。宋明理学不仅是要复兴儒道、更新儒学 ,也要发展儒术。理学之术是指治术和心术 ,它们是治国平天下的操作方法和修身养性的生活技艺。着重探讨了理学的治术和心术 ,并指出理学之术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8.
殷商时期的最高信仰是“帝”与“天”,二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确立了“六经”元典的信仰之“天”。西周信仰的“天”,是自然物质与最高神灵的合一,也是祖宗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合一。从“六经”“天”的信仰开始,到早期儒家诸子的“天道”,再到宋儒进一步创建的“天理”体系,儒家逐渐完成了对信仰对象“天”的哲学化建构。儒家学者对“六经”经典的不断诠释,使得“天”的最高主宰意义不断演变,衍生出一些偏正结构并兼有信仰与理性双重含义的“天道”“天理”概念。中国思想家通过对“天”的理性化创造而凸显了新的哲学意义,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理性发展与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39.
从《易传》开始,经王弼的《周易注》,再到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代表了《周易》义理学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周易》的义理化发展同时也是儒学哲学化的成型过程,此过程深刻体现出玄学、理学的义理易学之间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40.
儒家仁爱包括亲爱与博爱,继而出现亲爱与博爱孰为大的思想紧张。早期儒家希望化解二者的紧张,他们或者以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的不同空间范围,或者以小康与大同的不同时间范围,以证明亲爱与博爱在不同时空范围的优先性。但是,如何能够在同一的时间和空间的生活实践中,化解亲爱与博爱孰为大的紧张?宋儒通过仁爱形而上学的建构,以解决这一难题。张载《西铭》的太虚即气论,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理解仁爱,说明亲爱与博爱的形成原因和融通路径。太虚即气论既保留了亲爱在形而下层面的合理性价值,又从形而上层面上肯定了博爱的崇高价值。张载《西铭》依据一种境界论形而上学,希望以它来实现现实道德实践的亲爱与博爱的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