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综合类   9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甲云研究《周易》已有十余年时间,颇有心得体会,去年曾向我谈过他所撰写的有关《周易》的专题论文,其中部分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我建议他拟具一个框架,整理后以专著形式予以出版,标题即定为《周易卦爻辞研究》。他将初稿送给我审阅,我看了后觉得此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向出版社推荐出版。该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详细谨密的材料,首先考证论述了《周易》本经及十翼的来源、作者以及撰作时代问题,持论平允,有说服力,并立足于《周易》成书的时代背景,考察了《周易》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以及《易》筮在当时的应用情况和社会影响,分析了《周易…  相似文献   
62.
朱熹从修己治人的工夫论角度解读原始儒学的《四书》,从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汉唐儒学的学术形态,即一种工夫论形态的《四书》学。这种工夫论以知行关系为内在结构,并构成儒家所特有的“精神—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63.
朱熹陈亮论战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与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在明招堂见面后开始他们的学术论战。以后,两人通过书信往返进行学术争辩,使这场轰动学界的学术论战得以深入开展。从现存陈亮致朱熹的八次书信和朱熹致陈亮的十五次书信中,可以看到这场论战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十分明显,他们之间论战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持有不同的价值态度,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所说:“夫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正由于朱熹、陈亮对道德与事功、即内圣与外王的态度严重分歧,故而才引起王霸义利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论战。一、“王道”与“霸…  相似文献   
64.
德育过程即是根据德育目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行品德教育的过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德育过程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德育过程论是王船山德育思想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通过“知行并进”的命题,完整地论述了德育过程的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王船山关于德育过程的论述,反映了他对德育理论的卓越理解和对德育实践的深刻洞察。王船山认为,德育过程就是“知”(道德认识)和“行”(道德实践)的“相资互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形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他的德育过  相似文献   
65.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以信息流为前导的系统活动,信息化是物流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化的内在动力。湖北省要想将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就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未来需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进步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6.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67.
董仲舒通过正名的方法与先秦人性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以中民之性言性,将"性"与"善"分别归之于"天""人"范围,并在"天""人"之间以"气"为桥梁相贯通而予"性"以善恶质,解决善恶的终极来源并赋予人成善的潜质;在"性"与"善"的层面以"教"与"心"为中介内外相济互动而成就善性,解决了人如何为善的现实路径,构建了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性论体系,不仅奠定了汉唐人性论的基本框架,而且开启了宋明理学以气言性之先河,体现了其人性论与政治之间的互动以及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8.
周濂溪是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他所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成就,就是将“无”全面系统地引入到新儒学体系之中。首先,他将“无极”引进到新儒学的形上学之中,“无极”成为高于、先于“太极”的宇宙本原;其次,他将“无为”作为儒者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中,将“诚”规定和描述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况;其三,他将“无欲”作为一切有志于学圣的修炼方法。濂溪学在坚持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又将佛、道之“无”融汇于儒学之中,提升了儒学的形上智慧、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9.
中国古代文化向来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反省历史也是宋明儒学的学术追求.但是,宋明儒学在反省历史时总表现出这样的趋向:或者是坚持道德理性的伦理主义立场,以"道统"为标识任意裁剪历史,以"心术"为准绳去裁量历史人物:或者是实用理性,从而将史学视为"资治"的手段,历史学只是为了给当代的统治者们提供经世治国的实用经验与技术.这种历史观往往不尊重历史的实际发生过程,不探索历史的客观规律,故而也就不能真正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和评判历史的功过.王夫之试图扭转这种历史观.他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进程的探索,使得他能够为建构历史理性做出重大贡献,从而在历史领域中确立了历史学的独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是在克服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同时也成为引导人类去建立一种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行动哲学。"实事求是"既有十分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又能够体现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具有以"实践"为本位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的起点是实践性的"事",即使讲到"物"也是纳入主体性实践对象的"事物"。从本体论而言,"事"往往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从认识论而言,真理检验的标准也依据"实事"。毛泽东诠释的"实事求是",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表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相结合",在"实事求是"中得到最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