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红尘》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与史识,将近百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人间世态炎凉,形象地史诗般地呈现出来,洋洋一百六十多万言,是墨人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宏篇巨制。《红尘》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后,“受到台湾和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大陆著名作家、诗人雁翼对《红尘》尤为推重,视《红尘》为中国“百年世态因”、是“用火山一般的爱,冰河一般的很,结构出新的人间恩怨世态图”。他说,《红尘》是墨人“文学与生命合成的大树上结出的最瑰丽的硕果”。因此,他特别把《红尘》推荐…  相似文献   
22.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
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是哪首诗,其作者又是谁?这是一个有异议的问题。《豫章诗话》中说,“庐山古石刻,有远公庐山诗”,“此诗为庐山有题咏之始。”这里所说的“远公庐山诗”,即名僧释慧远的《游庐山》一诗(一作《东林杂诗》:崇岩吐清气,幽峋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运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光安足辟?流心叩百扁,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首诗写诗人游庐山,主要写庐山的崇岩幽帕,气清声和,怀灵抱异;独自神游其间,随着山环水转信步而行,“运然忘所适”,完全被山…  相似文献   
24.
《白雪青山》是明朗,优雅而凄丽的诗。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也是九江老乡作家墨人先生的这部长篇爱作所给予我的一个美好的印象。 就象庐山潺潺流淌的溪潭,娓娓的,澈澈的,《白雪青山》所叙述的故事很单纯—— 一个“积雪盈尺,滴水成冰”的隆冬,妙龄男女何梦华与古月仙双双徒步冒雪从莲花洞登好汉坡上庐山,来到白雪皑皑的“清净的世界”,住进一座叫做“心园”的别墅。 心园是商人徐人仰避暑的别墅,冬季闲置,由仆人老王看守。何梦华与徐人仰是莫逆之交。在人仰的安排下,梦华与月仙瞒着家人冒雪住进心园,准备“安安静静地隐居起来。”  相似文献   
25.
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我国“五四”以来蓬勃崛起的新文学理论与实践,给予了科学地总结。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顺应历史潮流,从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入手,科学地阐发了文艺理论上一系列原则性问题;并根据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讲话》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把平淡的日常生活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从而造成“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相似文献   
26.
列宁认为,“在小说里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论文学与艺术》第2卷)照这个说法,我们可把小说的审美待征,大致归为三个方面:情节审美、性格审美和心理审美。由此,我们认为,鲁迅小说(指《呐喊》和《徬徨》)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心理审美。诚然,鲁迅小说塑造有典型情节,典型性  相似文献   
27.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论罗龙炎黄庭坚诗论的主体及其结构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论尽管具有巨大的影响,但他本人并没有较为系统的关于诗的理论著述。黄庭坚的诗论,都是从他的序文、题跋、书札、诗作以及别人诗话或笔记的转述中搜罗出来的。它的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