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我所理解的"集体话语" 和"个人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话语既可以为个体"在场"提供参照坐标和价值认同的可能性,也可能引导个体在他性的效仿中逐渐丧失我性的参与和创造,走向傀儡生存.个人话语在拒绝媚俗的旗帜下,部分地疏离了集体的声音,但很难想象对集体话语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二者之间,有对抗,也有对话.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家证明了牵牛星和织女星都是位置不变的恒星,这也许会使那些在美好的夏夜仰望星空,遐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人们感到惆怅.在八达岭登临雄伟的长城,叹服我们伟大民族的惊人创造力之余,或许也会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建筑长城付出的惨重代价而忧伤.这种惆怅和忧伤来自有关牛女双星的古老传说,来自孟姜女哭崩长城的哀婉凄绝的故事.如同这两则民间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无限魅力一样,以这两个民间传说为基础而改写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修辞学研究30年:解读三组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说中国近30年修辞学研究,话语空间十分开阔。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三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同程度地投射出当代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面貌、价值取向、问题意识,以及评说背后的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释义不仅是词汇学和词典学的研究对象,更是进入动态语用环境的阐释对象。通常情况下,词典释义是认知的重要参照,但词典释义把心灵的感觉锁定为关于这种感觉的理性表述,使之成为控制认知的隐形权威,进而成为对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修辞认知是对这种垄断的思想突围。同一语词形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博士研究生中,罗渊属于高职称低调的超脱者。他来自毛泽东的家乡——湘潭,供职于湖南科技大学,在教授群体中属于少壮派。他似乎没有学术“弄潮”的激情,读博期间,常有人羡慕他在校园散步的那份悠闲。他对很多事情的规则、包括潜规则,看得明白,却能以平常心超然面对,因此少有“被抛”的失落和焦虑。他所居住的博士楼,是吞吐量不小的话语集散地。他从容处于其间,不管别人做什么,只管自己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是相对于非语言动物的一种界定。我们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是针对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证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种描述。应该承认 ,在很多情况下 ,人际交流并不是把存在着的世界转化为抽象表述 ,而是把真实世界转换为似真、甚至失真的修辞世界。这意味着 ,在更多的情况下 ,主体以修辞的方式在场 ,或者说 ,修辞对主体之在场的影响 ,比不假修饰的语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1.1 至少有六本语法著作和四篇论文论及了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结论为: 一、“(之)所以”是因果连词。 二、“是因为(由于)”是跟“(之)所以”搭配的关联词。 1.2 语言实例表明上述结论过于简单化。我们对将近一千个用了“(之)所以”的句子作了分析,发现: 一、“(之)所以”可以是连词,但不仅仅是连词;它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但不限于表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对一个季节符号的情绪开发,故都的“秋”所引发的情感意绪,在语言的描述中被重构、被提升。通篇流淌的情绪诉说,交付相应的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由此引出本文关于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走出技巧层面的修辞学批评,一是向修辞诗学延伸,二是向修辞哲学延伸。前者研究文本的修辞设计和诗学关联;后者从话语方式向人的存在方式提升,研究修辞如何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结论是:人创造了修辞,修辞也塑造着人。  相似文献   
20.
以《文艺学习》作为目标期刊,聚焦期刊文献话语进行广义修辞学研究,描述60多年前意识形态宣传和文艺创作与接受关系中的期刊身份、功能及修辞策略,考量历史语境中文艺“生产-消费”与修辞行为的互动、展示文艺研究和修辞研究边界移动所开放的场域,阐释《文艺学习》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及其思想动员传递的国家意志如何体现为话语的权力,可控的言内行为如何产生不可控的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广义修辞学视角的探索为换一个角度观察与解释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提供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