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确立,到现象学的"主体"还原,再到解释学的"主体"生成,这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过程,证明了"主体"问题并非如一般论者所理解的那样,在宣告"主体之死"之后其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无意义的问题。由认识论所引发出来的"主体"实际上一直都是开拓全新的"问题域"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2.
贺昌盛 《唐都学刊》2003,19(3):25-29
这里所说的中国“西部”的概念 ,应当区别于单纯以地理学或经济学的尺度所划分出来的那种区域性的概念。它既不同于一般所认为的中国西北、西部陲疆和西南等在地域上的综合 ,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所谓欠发达的或有待发展的西部经济形态 ,所以 ,不妨称之为“文化西部”。所谓“西部文化” ,主要是相对于以农耕文明形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和以现代都市文明形态为基本范式的京、津及沪、穗等现代城市文化而言的。这一文化形态在总体上显示为一种以“游牧文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式 ,无论是在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还是宗教信仰或民族个性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学术的整体转型,首先应当归因于中国传统学术内部知识系统的一系列范畴性的转变,以及以西方知识体系为参照对象的对于知识本身的全面整合.在这一复杂的知识系统转化过程中,"国学院"体制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导向功能.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最终促成了现代中国学术在知识构成上的转型、重组和分流.  相似文献   
14.
贺昌盛 《南京社会科学》2013,(1):113-118,131
汉语语境中"文学"概念的最终确立曾历经过一个甚为复杂的过程。本篇主要从晚清时代中国学人有关"文学"的论述中,选取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等人的著述作为个案,具体分析"文学"概念最初在内涵和外延诸方面的差异。从晚清学人对于汉语"文学"品质的知识性塑造中,或可见出后世"文论"研究之诸多学理依据的基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民族”这一概念本身一直包含着“种族的”与“文化的”双重蕴涵,加之与国家、主权、民主甚至自由意志等等范畴的密切联系,就使得人们对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理解和定义出现了种种的差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演进既有其传统的历史原因,也有着巨变时代诸多内外因素的交错影响,中国民族主义初兴之时的复杂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规定了近代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汉语象征诗学的萌芽缘于"五四"时期对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引进,但这种引进一直是在非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最初的译介,多集中于对象征主义作家作品的诸如暗示、对应等突出特征的介绍上,其在表面的一致性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大的混乱和误解,甚至相互矛盾,一种异域的观念如何在本土生根的问题是此一时期最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贺昌盛  吴晓玲 《东岳论丛》2019,40(4):106-112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呈现出来的其所感知的世界的样态,小说的书写则是对于现代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心灵赋形"活动。基于中国"城/乡"结构形态的特殊性,汉语的现代小说在空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移植性"摹仿的都市叙事形态与融入自然的乡土叙事形态两相并置的形式样态,"乡土"小说叙事是现代中国文学贡献于世界文学的最富有独特意义的"空间形式"范本。但在"心灵-世界-形式"的一般结构模型中,现代中国小说还远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中国文学自身的创造性活力仍然有待于更深层面的激发。  相似文献   
18.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中国文学"最初主要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才获得其特定的学术地位的。因此,长久以来,该学科一直都因缺乏其内在的学理支撑,而无法清晰地显示其明确的学术界限与学术品质。从"文学"自身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文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审美等多重维度上有其自身的知识建构,以此为出发点,或可重新确认这一学科所特有的"知识"属性,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其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学术参照。  相似文献   
19.
从汉语诗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30年代的诗学理论侧重于主“智”,主“智”的诗学强调创作主体对于其对象的自主性“构建”活动,它可以人为地通过对语词的排列、组合或中断、省略,来营造一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诗学形态与氛围,以使接受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形态与氛围的智力性“赏玩”来“体味”其间的奥妙。主“智”的诗学携带着汉语诗学浓郁的文人传统,这就形成了一种力求使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能进一步趋于“融和”的发展路向,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以后汉语诗歌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其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中国西部文学主要以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口传史诗及其他形态的民间文学创作为主,但自近现代以后,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口传文学,并最终形成了中国西部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