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3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世界汉语文学,较之世界华文文学,能够体现出语种文学的汉语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表现为汉语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由此而消解了华文文学强化中华性的文化限制,从而显示出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之中,汉语文学成为语种文学之后的发展将走向文化多元化这一革命性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域发展为基点,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例,通过主导性影响与主流性地位这两个向度的探讨,确证陪都重庆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体现了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角度看,"现实主义"的中国接受历经了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两阶段,现实主义的文学确认有助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进行,而现实主义的政治独尊则显现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偏至,现实主义的中国发展只有脱离政治化的负面影响才能走上文学自主的更新正轨.  相似文献   
14.
"后新时期"是一个较为切近中国文学运动阶段性发展现状的时期命名.从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现实形态特征来看,呈现为文学运动的产业化与大众化.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产业化就是现代文学的文学生产,而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大众化也就是现代文学的文学消费.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运动的产业化将在更大程度上保障文化资源共享的个人权利,而文学运动的大众化将更为充分地保证审美创造自由的个人权利,从而促使后新时期文学运动有可能成为趋向个人权利得到全面尊重与实现的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重庆率先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与重庆文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就今后如何展开抗战文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思路,以推动抗战文学研究在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中走向全面而多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后”新时期文学的阶段性发展的分期概念入手,对比分析了当代文学从新时期改革、反思的政治性制约到“后”新时期文学多样化、 商品化的市场调控作用下的发展,认为文学在其价值回归和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应注意避免文学商品化、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即防止通俗化、世俗化带来的庸俗化,进而防止“后”新时期可能出现的市场干预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范,拥有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国性中心地位,并显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雷雨》诞生的那天开始,关于曹禺剧作主题的讨论就形成了一场持久的纷争,甚至影响着某些剧作的出版和演出。(1)仅从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专著来看,似乎也未能就这场纷争的结束达成较为一致的理论认识。(2)显然,关于曹禺剧作主题的讨论将继续下去。这一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曹禺剧作主题之争的事实表明,主题的揭示将关系到作者创作、作品蕴涵和读者接受这三者之间的相干性,(3)需要着主题学的研究;同时,主  相似文献   
19.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