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者具有魅力。艺术品之超越有限物的特点 ,还能使它在不同观赏者那里和在不同时代的人那里不断更新、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和含义。本文所强调的超越有限 ,不止于超越感性的东西 ,以表现典型概念 ,而且更着重于超越作为感性物与理性物相统一的有限在场者以显现无限的不在场者 ,这不在场者也是感性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52.
<正> 闻一多先生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这三者在闻先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时期的闻一多先生,面对祖国危殆,国土日蹙的现实,接受了“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洗礼,怀着振兴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宏愿,探索人生真谛的理想,写下了《红烛》和《死水》等诗集。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宏伟的愿望凝聚的结晶,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  相似文献   
5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国家,而澳大利亚也是一个世界移民大国,生存着一百多个民族。澳大利亚成功地通过语言政策调控实现多元语言相互交流的范式对我国语言政策制定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文秉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的思想,通过对澳大利亚语言政策梳理和分析、对我国流动人口语言现象特殊性的思考、对我国复杂的语言环境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启示:目前流动人口状态下可实施"一主要多中心",即一主要语言多语言中心并存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54.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55.
基于多目标优化和效用理论的高阶矩动态组合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存在高阶矩风险偏好条件下,组合投资选择必须考虑最大化收益、偏度和最小化方差、峰度四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同时,考虑到高阶矩风险的时变特征,应建立高阶矩动态组合投资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技术和效用理论,讨论了高阶矩动态组合投资模型的构建,并利用MATLAB软件中的非线性优化函数fmincon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两类模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6.
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 ,万物一体是最原始的。正是由于万物一体 ,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所以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首先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不是施舍 ,而是一种责任感 ,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人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 ,乃是因为处于一体之中的人与物天然地有价值高低之分。但是 ,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 ,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相似文献   
57.
从中西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可知:先秦儒家以表现"互倚型自我"之"仁"德为美,道家以表现"无我"为美;秦汉至唐宋时期,以"无我"为美的思想蕴含了以"自我表现"为美的思想;明末清初走向以"独立型自我"的自我表现为美。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未来若能多一点独立型的自我意识,则更添光彩。  相似文献   
58.
59.
"本质"最早在亚里士多德的用语中就包含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普通的东西"("共相"),一是指"个体的东西"("这个")。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片面地认为,"本质"就是指"普通的东西"。但实际上,"普通的东西"并不能涵盖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界定和表述:本质是使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本质"的深层含义应是"个体性"。本文通过对西方一些相关思想观点的分析和文化现实的考察,得出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待事物的两种态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重普遍性规律的追求,后者重个体性的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从自然物到文化物是一个由以普遍性为本质到以个体性为本质的转化过程。作者主张,在人文社会领域应该强调的是:在尊重和发扬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和而不同"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60.
无限:有限者的追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黑格尔把无限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真无限”,又叫“肯定的无限”或“理性的无限”,一种叫做“坏无限”,又叫“否定的无限”或“知性的无限”。“坏无限”就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无限,甲之外有乙,乙之外有丙,丙之外有丁,以至无穷,或者用数字来表示也一样,1之外有2,2之外有3,以至无穷。按黑格尔的说法,“坏无限”的特点是对有限者的简单否定、简单抛弃,但有限事物的有限性并没有真正被否定,而是重复发生,甲这个有限事物被乙简单否定了,但乙仍然是有限的事物,这种无穷进展的过程无论推到多少遥远,其为有限事物则照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